软件特色: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
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
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
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服务器维护故障、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请立即联系客服修复
5.本店软件售出前,已全部检测能正常安装和使用。
重大通报“丫丫衡阳字牌究竟有没有挂”其实确实有挂软件详细咨询微信:6676724
收/费/软/件,非/诚/勿/扰
郑重承诺: 正版app辅助!安装加我们微 !
【央视新闻客户端】
8月12日晚,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在雷士德工学院举行。雷士德工学院地处北外滩,这一带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左联作家在这里掀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热潮,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承载着中国文学史记忆、见证了中外国际文化交流史的特殊地理空间,今年的文学周主论坛围绕“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展开,形成经典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文学复调。
爱尔兰都柏林乔伊斯中心主任达里娜?加拉格尔、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马来西亚作家戴小华、林雪虹,美国作家马丁·普克纳、张明皑,英国作家艾礼凯,韩国学者薛熹祯,韩国作家金草叶、千先兰,德国翻译家李栋,中国作家孙颙、郭爽、程婧波、张秋子,翻译家余中先、戴从容、黄雪媛等轮流演讲。
论坛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引用《说文解字》的释义,“经”即“编织”,这呼应着达里娜?加拉格尔的说法:经典的本质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光明之织”,随时吸收来自当代作者的新声。谁能想到,卡夫卡曾读过《聊斋志异》,《消失的地平线》灵感来自《桃花源记》,正如马来西亚作家林雪虹的感慨:经典让不同时空的“异乡人”在故事中指认彼此。
古典不古,经典并不凝固
作家孙颙因为个人经历格外感慨,70年前,幼年的他生活在东长治路,如今重回童年故地,长街物是人非,雷士德工学院建筑依旧,在“变亦不变”的环境里,“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这个主题对他而言是切身的生命体验。他明确地提出“古典不古”的观点,回顾《荷马史诗》诞生于3000年前,《诗经》同样有3000年历史,无论西方东方,整个世界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全面数字化的当代社会,印刷术面临被淘汰。全世界的年轻人除了应付进入教科书的内容,多数人不会主动阅读《荷马史诗》或《诗经》这些遥远的诗篇。但古典宝藏并没有在当代社会中丧失它们存在的意义。因为在变迁的时代、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文学的硬核之心没有变化,古典作品观察和表达的人性,并没有在3000年中发生本质变化。西方的游吟诗人吟诵的人类的贪婪、掠夺和暴力,依然能在今天看到;中国民间歌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天依然在上演。人类社会的发展摧枯拉朽,技术变革翻天覆地,然而人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变化,所以,古典作品依然能够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这也是古典带给当代的启示,一切文学创作能否流传的关键在于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
达里娜同样在发言中谈到《荷马史诗》,她平行对照了荷马和乔伊斯的写作,后者的《尤利西斯》正是对《奥德赛》的再创造。乔伊斯创造了布鲁姆在1904年6月16日漫游于都柏林,这是在20世纪爱尔兰的背景下,创造性地改写奥德修斯的历险。乔伊斯不是第一个改写荷马史诗的人,更不是最后一个,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演化,经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重述,每次重写和改写都是经典的新生,历代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是在不断更新的。事实上,乔伊斯的研究者发现,他写作《尤利西斯》的灵感来自童年阅读《尤利西斯历险记》,那是一部英语翻译、简写的儿童文学读物。所以,古典不是静态的被膜拜之物,它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被丰富的、从过去通向未来的“光明之织”,对历代的写作者而言,经典是能够不断汲取灵感的源头,也是一部随时能把自己的声音置入其中的发展中的作品。
翻译家余中先进一步强调“经典并不凝固”的观点。他分享了自己阅读加缪的体验:初读《鼠疫》和《局外人》,他震惊于人类群体的不理性和荒谬;再度阅读时,体会到加缪想要表达的“集体抗争中的人性温度”,也从中重建对人性的信心;到第三、四次重读这两部作品,他试着把两部独立的作品纳入“加缪写作”的完整系统,体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