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互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585933】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不要让孩子为奖励而奔跑,而是帮他们找到奔跑的快乐。
每完成一项作业,奖励20分钟玩游戏;提前完成当天作业,额外再奖励半小时。
实践了一个多月,没想到效果竟出奇的好。
以前,我不三催四请,他绝不动笔,我不盯着吼着,他根本写不完作业。
现在有了游戏激励,他竟主动坐到书桌前,效率直线上升,我乐得直夸“这招真管用”。
直到那天深夜,我起夜上厕所,听见儿子房间传来窸窣声。一推开门,就看见他正躺在床上,兴奋地戳着手机屏幕。
我火冒三丈,一把夺过手机怒斥:你怎么敢偷玩手机?明天一天你都甭想碰手机!
话没说完,他突然跳起来反驳:我每天就玩一小时,根本不够!写作业那么累,至少得加到两小时!
说的什么话,难道你是给我学得不成?还讨价还价?手机瘾可别太大!
但接下来的几天,儿子真一个字也不写,不管我如何打骂,他就是咬定:不先给他玩手机就不学习。
我不愿妥协,又无可奈何,只好上网搜索解决办法。
直到刷到复旦教授沈奕斐的视频,我才恍然大悟:
孩子不爱学习,元凶其实是我;孩子沉迷手机,也是我亲手种下的果。
沈奕斐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天生有学习的动能。
用玩游戏当学习奖励,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学习是辛苦的,奖励的游戏才是好的。
很多孩子写完作业欢呼“终于可以玩手机啦”,就是因为他们把学习当成了苦差,把玩手机当成了救赎。
那些原本属于学习的内在快乐,被强行“外包”给了奖励系统,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就这样被摧毁了。
将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聚集在一起,随机分成两个小组。
第一组:开始画画前,告诉他们完成后会得到漂亮奖品,画完后每人确实拿到了奖品。
第二组:让孩子直接开始画,不提奖励,画完后也没有奖励,就是随便让孩子自发去画画。
但一段时间后,第一组孩子变得懈怠、磨蹭,只有8.6%的孩子还能坚持每天画画。
第二组孩子却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愿意主动画画的孩子达16.7%。
原本热爱画画的孩子,因奖励的引入,反而不那么爱画画了。
就是因为外在奖励让孩子形成扭曲的因果认知:我不是因为喜爱而行动,而是为了奖励才不得已去坚持。
如果激励方式错了,它就成了“短期有用、长期有害”的慢性毒药。
表面上,是快速止住了孩子的不学、磨蹭、贪玩等问题,但背后正在侵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成就感和掌控感。
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沈奕斐还指出,奖励孩子玩游戏,父母一定会被孩子拿捏。
因为把奖励作为诱因,和孩子谈条件,更像是在做“交易”:父母用奖励兑换自己的需求。
效果虽好,但弊端也很明显:为了达到目的,父母的需求就会成为孩子谈条件的筹码,让孩子陷入“凡事皆可谈条件”的深渊。
综艺《变形记》中,13岁的郑长城叛逆不听话,经常跟着一群不良少年流连于酒吧、网吧,夜不归宿。
在发现他最大的软肋就是缺钱后,爸爸就想出了一招,用金钱奖励去激励儿子。
父子俩一拍即合,还专门将协议打印出来签字画押。
原以为这样能让儿子有所改变,没想到却成了孩子达到目的的手段。
之后,郑长城开始变本加厉地向父母索取钱。
晚上十点之前回家,要一百元钱;去亲戚家吃一次饭,要五百元;去上一节课,要三千元……
有钱就听话,没钱就大发脾气,甚至以跳楼来逼父母给钱。
说的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难于向下调整。
总是被奖励推着走的孩子,心理上也会有一种“棘轮效应”,父母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的阈值就越高:
从要一个玩具到要更多玩具、金钱、iPad;
从玩10分钟手机到20分钟、半小时、一小时。
一旦奖励未能如愿,就消极怠工,以示抗议,甚至怨恨报复。
这就是外在奖励最大的危害:不仅喂大孩子的欲望,也放大了孩子的任性。
在学习上同样如此,只有孩子主动向前,才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轻松、走得更远。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小女孩问妈妈:“如果这次考试我能考到全班前三名,你能给我买个平板吗?”
“如果你真的想要,我现在就可以买给你,不用等到考试结束后。”
“至于考试,取得了成绩,受到了赏识,内心也得到了愉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啊!”
最后,妈妈还强调说:“孩子,我希望你能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跟别人交换东西的筹码。”
学习应只跟学习相关,学习本身有它的乐趣与成就。至于游戏,孩子这个年龄段该玩多少游戏,有游戏的规则。
拒绝外部激励,让孩子专注体会,感受,并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驱动。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比起外在奖励,精神上的鼓舞会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力。
但需注意:泛泛的“你真棒”容易让孩子形成“只有被表扬才值得做”的依赖心理,针对具体行为的肯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我能通过努力做得更好”的信念。
1. 我看到,虽然你有些烦躁,但你还是管住了自己呢!(关注过程)
2. 你这几个字一笔一画写得特别端正!(关注进步)
3. 今天妈妈都没有提醒你,你就自觉完成了作业,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谢谢你让妈妈这么省心。(关注自觉)
4. 这几题确实太难了些,当我看到你一直在努力尝试解题,我为你这份坚持感到骄傲。(挫折引导)
5. 这道题的解法你是怎么想到的?快给我讲讲!(关注思考能力)
6. 我发现你写作业的时候全神贯注,认真的样子超迷人。(关注态度)
7. 这几天晨读都很积极,难怪英语默写满分,恭喜努力有回报。(关注努力)
这种及时的反馈与看见,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胜任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念感。
一份真诚的鼓励,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助推器。
之前,云南德宏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分别以703分、73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3年,他带着两兄弟到北京旅游,参观完清华大学后,两兄弟就立志要考上清华大学。
之后的10年,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两兄弟就一直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直到如愿以偿。
作家安东尼·罗宾曾说:设定明确目标,是行动的最强驱动力。
很多孩子学习无动力,拖延磨蹭,很大原因是没有目标,不知道为何而学。
帮孩子明确目标,本质是在其心中点燃一盏灯,敦促孩子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去实现。
而目标的设置可遵循“梦想-路径-行动”三步法:
1. 从梦想出发:可以带孩子多阅读,多见世面,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
2. 拆解大目标,比如,孩子想成为科学家,可设定小学阶段培养科学思维、中学阶段提升理科成绩、大学阶段选择相关专业等目标,让孩子看到清晰的路径。
3. 细化为具体、可量化的行动:每天阅读科普书籍30分钟;提高成绩,小学阶段每科保持95分以上;参与一个能上手的兴趣班,锻炼实操能力。
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孩子努力奔跑的意义;一份可执行的路径,就是孩子一往无前的底气。
“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他是不会逃避的。他逃避学习,说明学习的打开方式一定是出了问题。”
利诱与主动学习的结果看似相近,但主动的“内驱力”会随时间累积产生质变——它让孩子因热爱而专注,因探索而坚持,最终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以,与其用奖励来驱动孩子,不如帮助他找到内在的生命力量。
内驱力得到激发的孩子,才能更专心、更持久地坚持一件事,从而走向卓越。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4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原标题:《复旦教授沈奕斐:千万不要用玩游戏当学习奖励,效果是反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