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圣联盟牛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6355786】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6355786】.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电车保险又涨价了——这已经成为许多新能源车主的共同感受。 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称自己一年没出险,保费却不降反升,“以前燃油车每年都降,现在新能源反而涨了”。甚至有自媒体报道,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保费竟高达3万元,事实真如此吗?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价位的新能源车,最终保费可能相差不多。 面对质疑,保险员往往给出类似解释:“新能源车全行业都在涨价。” 但这种说法难以平息用户的不满。网上众说纷纭:有人直指电车保险是“大坑”,感叹“车买得起却保不起”;也有人认为实际情况没那么严重,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巨头也已公开承认这一问题。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就曾对进军车险直言不讳地回应:“就是因为当前新能源车险费用高,用户抱怨太贵才做出的决定。”这番表态直接证实了保费问题已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和车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快速扩张。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占新车总销量的45%,渗透率持续攀升。 一边是新能源车普及率不断提高,另一边却是车主对保费的不满日益加剧。“车险刺客”究竟因何形成?保费定价背后与哪些因素相关?保险涨价是否只是保险公司赚钱的托词?未来是否有望改善?这一切都值得深入追问。 我拿同事的续保单子给大家算笔明白账——今年我同事理想one增程6座型到了续保节点,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网上总说电车保险贵得离谱。 结果报价单出来,总保费4000元出头,比首年6167元便宜了2000元。中间零出险是关键,但这也让我疑惑:这跟网上说的“电车保险坑”似乎不太一样? 拆解保单构成,车损险确实是大头,占1605元。新能源车除了基础保障,还必须覆盖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而“三电”恰恰是电车软肋,维修成本极高,这部分费用我觉得也算合理。第三者责任险我同事说只有200万和300万保额两个选择,选了300万保额,价格是1683元,交强险791元,剩下的则是一些附加险种。 今年我同事感觉变化最明显的是第三者责任险。2022、2023、2024年还能买100万保额,但今年多家保险公司明确说100万保额出不了单。问了好几家,最低也要200万保额,还要求必须搭配驾乘险才能通过核保。 最后我同事选了300万档,实际价格并没比200万高多少,但整体优惠少了很多,今年总共只优惠了200块。 我咨询了专业人士,对方解释说,因为新能源车提速快、事故风险较高,尤其是大功率车型,第三者险定价会略高,高保额也逐渐成了常态。 不过,买过新能源车的人大概都知道,第一年保险通常通过车企购买,价格会偏高,第二年直接找保险公司确实会便宜一些。出于好奇,我也问了身边另外几位朋友的情况。 朋友阿岳的腾势N8,落地价31万,今年车险总共4300元,包括交强险、300万第三者责任险和10万意外险,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 另一位朋友老李开的是一辆燃油车——帕萨特380TSI,落地价24万,今年保费居然要5100元。这样一比,我同事的电车保险反而显得没那么“坑”了。当然个体差异肯定存在,比如老李去年出过一次险,而我同事和阿岳都是零出险。 但至少说明一件事:所谓“电车保险贵”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每个人的说法也差异很大。 比如小红书用户“菠萝头大贝贝”说:“2023年保费5000+,出过一次事故,2024年涨到8000+,业务员承诺今年能降1000,结果2025年报价直接9000+,车损险保额也从去年43万跌到14万。” 而用户“音乐”则表示:“我17万的电车用了4年,第一年5400,第二年2700,第三年2650,第四年2600。保险项目和我的20万油车一样,现在油车基本停车库三年没怎么开了。” 文章开头说的,有自媒体“备胎说车”报道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主,保费竟高达3万元。经分析,这主要源于两个特殊因素:一是车上5个座位都投保了50万元高额保额的座位险,仅此一项就超过11000元;二是保单中还搭配了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等不太常见的险种,增加了近7000元保费。 更重要的是,该车辆在2年内出了6次险,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保险公司都可能拒保,导致保费大幅上涨,所以这个案例也比较特殊,通常不太会出现。 此外,还有像黄先生遇到的特殊情况。他的新能源汽车在过去一年中并未出险,但续保时却发现保费有所上涨。当他向保险公司询问原因时,对方并未给出非常具体的解释,只是提到了“行业整体定价调整”和“车型风险系数更新”。这种“未出险却涨保费”的现象,也引起了不少车主的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同样都是新能源车,不同车主之间的保费体验会如此不同?像黄先生这样“无出险却涨价”的情况,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想要弄懂为什么各家新能源车的保费不同,就要搞清楚真正影响保费定价的因素。 车险主要分为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两大类。交强险是国家强制购买的保险,其基础费率由国家统一制定,并遵循“奖优罚劣”的原则实行浮动费率机制。 具体计算公式为:最终保费 = 基础保费 × (1+与道路交通事故相联系的浮动比率) × (1+与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相联系的浮动比率)。 其中,基础保费对同类型车辆是全国统一的,造成交强险最终价格差异的主要是浮动费率,也就是车辆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是否有交通安全违法记录。由于影响因素有限,交强险的价格通常变动不大。 相比之下,商业险的定价机制就复杂得多。虽然各家保险公司略有差异,但普遍会从“从人、从车、从环境”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 “从人因子”主要包括驾驶员的性别、年龄、驾龄,以及无赔款优待系数(NCD 系数)。NCD 系数是商业险中少数直接与车主驾驶行为挂钩的变量,它根据车辆历史出险记录动态调整保费,实行“奖优罚劣”,不同保险公司都执行统一标准,以实现风险与成本匹配。 “从车因子”则涵盖车型、车价、使用性质、安全性能、行驶里程等。因此,汽车价格只是保险公司定价模型中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价格差异较大的车型,在能源类型、投保地区、出险率数据、行驶里程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最终保费可能非常接近。 “从环境因子”来看,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还会考量车辆所在地区、城市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例如,南北方冬季电池衰减速度不同,这类地域差异也会被纳入定价模型。 另外,不同保险公司采用不同的风险因子和模型架构,掌握的承保与理赔数据不同,都会影响最终定价。 不同保险公司因风险因子选择、模型搭建、承保理赔数据差异,对同一辆车的保费报价可能大相径庭。举个例子,某款车在A保险公司赔付率超100%,在B公司只有75%,那A公司很可能要求更高保费。 有人疑惑“我开车规矩为啥还涨价”,其实在海量同车系车主数据里,你可能只是个体案例,需为群体风险买单。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今年电车保险更贵了?核心原因其实很直接:保险公司在这个业务上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共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但承保亏损达到57亿元,呈现连年亏损的局面。全年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有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过了100%。 赔付率是保险业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赔付率=(赔款支出/保费收入)×100%”,当车系赔付率超过100%时,意味着保险公司在该车系下的赔付支出已超过保费收入,叠加经营管理及人员成本,必然亏本。 亏损压力下,保费自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一年未出险,续保费用反增”的怪象。 那么,为什么新能源车的出险率和案均赔款更高?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维修成本高企。传统燃油车零件故障,路边摊几十元就能修好,且中低端燃油车备件便宜、可替代性强,车主常自修以避免次年保费上涨;电车则不同,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损坏必须到直营店或指定维修点维修,配件价格昂贵,车主权衡维修成本与保费涨幅后,往往选择出险,间接推高出险率。 其二,智能配置多、一体化程度高。如今电车普遍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碰擦维修动辄大几千;配件局部损坏常需成套更换,案均赔款较高。 其三,从人、从车因素叠加。新能源车主相对年轻,35岁以下占比比燃油车车主高14个百分点,驾龄短、驾驶风险更高;新能源车零百加速快,紧急状况下车主反应时间更短,也易引发事故。 至于怎样买电车保险更划算?我认为交强险和车损险是“必选项”,无商量余地。第三者责任险建议选300万保额——如今路上豪车多,一线城市人命赔偿标准高,且三者险每增加100万保额,保费仅多100-200元,性价比突出。 附加险按需选择:医保外用药责任险能保三者医药费中的自费药,不贵但实用;外部电网故障险对常使用公共充电桩的车主是刚需,因充电引发的起火事故不少;驾乘险、座位险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些也是保险公司常见推荐险种,单项价格一般在200-500元之间。 选择保险公司时,除了价格,公司规模、品牌和服务体系同样重要。大型保险公司通常内控更规范、理赔流程更清晰。 比价也很关键——续保前不妨多咨询几家保险公司,部分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已推出自营保险业务,在特定区域(如广东)往往有价格优势,但目前覆盖范围仍有限。 车企可通过更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降低事故频率,减少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应用以降低维修成本——2024年路透社报道特斯拉暂缓开发下一代一体化压铸技术,可能放弃该方案;比亚迪股东大会也透露正在优化产品设计,通过零部件拆解结构降成本。 传统保司能做的是根据车型出险数据,制定更合理的价格,避免让低出险率车型为高出险率车型“买单”。而车企进入保险行业有天然优势,比亚迪、特斯拉等已在此布局,有望从根源上解决保费过高问题。 政策层面,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给企业、消费者各种补贴,但售后体验也需重视——任由保险公司涨价,终会打击消费者买新能源车的信心。毕竟,没人希望看到“车子越来越不值钱,保费却越来越贵”的情况。 电车保险确实存在结构性成本,但随着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加剧,保费应会逐步趋于合理。准备买电车的朋友,保险费用需纳入考量,但也不必因此望而却步。 1. 《比亚迪、特斯拉都亏!新能源车保险太难了》电车通 2. 《买得起新能源车的人,快交不起保险了》独角鲸工作坊 3. 《保费比油车高63%,新能源车险刺客是怎么来的?》吴晓波频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作者:宁缺,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电车保险又涨价了——这已经成为许多新能源车主的共同感受。 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称自己一年没出险,保费却不降反升,“以前燃油车每年都降,现在新能源反而涨了”。甚至有自媒体报道,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保费竟高达3万元,事实真如此吗?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价位的新能源车,最终保费可能相差不多。 面对质疑,保险员往往给出类似解释:“新能源车全行业都在涨价。” 但这种说法难以平息用户的不满。网上众说纷纭:有人直指电车保险是“大坑”,感叹“车买得起却保不起”;也有人认为实际情况没那么严重,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巨头也已公开承认这一问题。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就曾对进军车险直言不讳地回应:“就是因为当前新能源车险费用高,用户抱怨太贵才做出的决定。”这番表态直接证实了保费问题已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和车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快速扩张。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占新车总销量的45%,渗透率持续攀升。 一边是新能源车普及率不断提高,另一边却是车主对保费的不满日益加剧。“车险刺客”究竟因何形成?保费定价背后与哪些因素相关?保险涨价是否只是保险公司赚钱的托词?未来是否有望改善?这一切都值得深入追问。 我拿同事的续保单子给大家算笔明白账——今年我同事理想one增程6座型到了续保节点,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网上总说电车保险贵得离谱。 结果报价单出来,总保费4000元出头,比首年6167元便宜了2000元。中间零出险是关键,但这也让我疑惑:这跟网上说的“电车保险坑”似乎不太一样? 拆解保单构成,车损险确实是大头,占1605元。新能源车除了基础保障,还必须覆盖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而“三电”恰恰是电车软肋,维修成本极高,这部分费用我觉得也算合理。第三者责任险我同事说只有200万和300万保额两个选择,选了300万保额,价格是1683元,交强险791元,剩下的则是一些附加险种。 今年我同事感觉变化最明显的是第三者责任险。2022、2023、2024年还能买100万保额,但今年多家保险公司明确说100万保额出不了单。问了好几家,最低也要200万保额,还要求必须搭配驾乘险才能通过核保。 最后我同事选了300万档,实际价格并没比200万高多少,但整体优惠少了很多,今年总共只优惠了200块。 我咨询了专业人士,对方解释说,因为新能源车提速快、事故风险较高,尤其是大功率车型,第三者险定价会略高,高保额也逐渐成了常态。 不过,买过新能源车的人大概都知道,第一年保险通常通过车企购买,价格会偏高,第二年直接找保险公司确实会便宜一些。出于好奇,我也问了身边另外几位朋友的情况。 朋友阿岳的腾势N8,落地价31万,今年车险总共4300元,包括交强险、300万第三者责任险和10万意外险,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 另一位朋友老李开的是一辆燃油车——帕萨特380TSI,落地价24万,今年保费居然要5100元。这样一比,我同事的电车保险反而显得没那么“坑”了。当然个体差异肯定存在,比如老李去年出过一次险,而我同事和阿岳都是零出险。 但至少说明一件事:所谓“电车保险贵”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每个人的说法也差异很大。 比如小红书用户“菠萝头大贝贝”说:“2023年保费5000+,出过一次事故,2024年涨到8000+,业务员承诺今年能降1000,结果2025年报价直接9000+,车损险保额也从去年43万跌到14万。” 而用户“音乐”则表示:“我17万的电车用了4年,第一年5400,第二年2700,第三年2650,第四年2600。保险项目和我的20万油车一样,现在油车基本停车库三年没怎么开了。” 文章开头说的,有自媒体“备胎说车”报道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主,保费竟高达3万元。经分析,这主要源于两个特殊因素:一是车上5个座位都投保了50万元高额保额的座位险,仅此一项就超过11000元;二是保单中还搭配了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等不太常见的险种,增加了近7000元保费。 更重要的是,该车辆在2年内出了6次险,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保险公司都可能拒保,导致保费大幅上涨,所以这个案例也比较特殊,通常不太会出现。 此外,还有像黄先生遇到的特殊情况。他的新能源汽车在过去一年中并未出险,但续保时却发现保费有所上涨。当他向保险公司询问原因时,对方并未给出非常具体的解释,只是提到了“行业整体定价调整”和“车型风险系数更新”。这种“未出险却涨保费”的现象,也引起了不少车主的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同样都是新能源车,不同车主之间的保费体验会如此不同?像黄先生这样“无出险却涨价”的情况,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想要弄懂为什么各家新能源车的保费不同,就要搞清楚真正影响保费定价的因素。 车险主要分为交强险和商业车险两大类。交强险是国家强制购买的保险,其基础费率由国家统一制定,并遵循“奖优罚劣”的原则实行浮动费率机制。 具体计算公式为:最终保费 = 基础保费 × (1+与道路交通事故相联系的浮动比率) × (1+与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相联系的浮动比率)。 其中,基础保费对同类型车辆是全国统一的,造成交强险最终价格差异的主要是浮动费率,也就是车辆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是否有交通安全违法记录。由于影响因素有限,交强险的价格通常变动不大。 相比之下,商业险的定价机制就复杂得多。虽然各家保险公司略有差异,但普遍会从“从人、从车、从环境”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 “从人因子”主要包括驾驶员的性别、年龄、驾龄,以及无赔款优待系数(NCD 系数)。NCD 系数是商业险中少数直接与车主驾驶行为挂钩的变量,它根据车辆历史出险记录动态调整保费,实行“奖优罚劣”,不同保险公司都执行统一标准,以实现风险与成本匹配。 “从车因子”则涵盖车型、车价、使用性质、安全性能、行驶里程等。因此,汽车价格只是保险公司定价模型中的一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价格差异较大的车型,在能源类型、投保地区、出险率数据、行驶里程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最终保费可能非常接近。 “从环境因子”来看,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还会考量车辆所在地区、城市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例如,南北方冬季电池衰减速度不同,这类地域差异也会被纳入定价模型。 另外,不同保险公司采用不同的风险因子和模型架构,掌握的承保与理赔数据不同,都会影响最终定价。 不同保险公司因风险因子选择、模型搭建、承保理赔数据差异,对同一辆车的保费报价可能大相径庭。举个例子,某款车在A保险公司赔付率超100%,在B公司只有75%,那A公司很可能要求更高保费。 有人疑惑“我开车规矩为啥还涨价”,其实在海量同车系车主数据里,你可能只是个体案例,需为群体风险买单。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今年电车保险更贵了?核心原因其实很直接:保险公司在这个业务上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共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但承保亏损达到57亿元,呈现连年亏损的局面。全年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有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过了100%。 赔付率是保险业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赔付率=(赔款支出/保费收入)×100%”,当车系赔付率超过100%时,意味着保险公司在该车系下的赔付支出已超过保费收入,叠加经营管理及人员成本,必然亏本。 亏损压力下,保费自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一年未出险,续保费用反增”的怪象。 那么,为什么新能源车的出险率和案均赔款更高?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维修成本高企。传统燃油车零件故障,路边摊几十元就能修好,且中低端燃油车备件便宜、可替代性强,车主常自修以避免次年保费上涨;电车则不同,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损坏必须到直营店或指定维修点维修,配件价格昂贵,车主权衡维修成本与保费涨幅后,往往选择出险,间接推高出险率。 其二,智能配置多、一体化程度高。如今电车普遍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碰擦维修动辄大几千;配件局部损坏常需成套更换,案均赔款较高。 其三,从人、从车因素叠加。新能源车主相对年轻,35岁以下占比比燃油车车主高14个百分点,驾龄短、驾驶风险更高;新能源车零百加速快,紧急状况下车主反应时间更短,也易引发事故。 至于怎样买电车保险更划算?我认为交强险和车损险是“必选项”,无商量余地。第三者责任险建议选300万保额——如今路上豪车多,一线城市人命赔偿标准高,且三者险每增加100万保额,保费仅多100-200元,性价比突出。 附加险按需选择:医保外用药责任险能保三者医药费中的自费药,不贵但实用;外部电网故障险对常使用公共充电桩的车主是刚需,因充电引发的起火事故不少;驾乘险、座位险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些也是保险公司常见推荐险种,单项价格一般在200-500元之间。 选择保险公司时,除了价格,公司规模、品牌和服务体系同样重要。大型保险公司通常内控更规范、理赔流程更清晰。 比价也很关键——续保前不妨多咨询几家保险公司,部分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已推出自营保险业务,在特定区域(如广东)往往有价格优势,但目前覆盖范围仍有限。 车企可通过更先进的辅助驾驶技术降低事故频率,减少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应用以降低维修成本——2024年路透社报道特斯拉暂缓开发下一代一体化压铸技术,可能放弃该方案;比亚迪股东大会也透露正在优化产品设计,通过零部件拆解结构降成本。 传统保司能做的是根据车型出险数据,制定更合理的价格,避免让低出险率车型为高出险率车型“买单”。而车企进入保险行业有天然优势,比亚迪、特斯拉等已在此布局,有望从根源上解决保费过高问题。 政策层面,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给企业、消费者各种补贴,但售后体验也需重视——任由保险公司涨价,终会打击消费者买新能源车的信心。毕竟,没人希望看到“车子越来越不值钱,保费却越来越贵”的情况。 电车保险确实存在结构性成本,但随着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加剧,保费应会逐步趋于合理。准备买电车的朋友,保险费用需纳入考量,但也不必因此望而却步。 1. 《比亚迪、特斯拉都亏!新能源车保险太难了》电车通 2. 《买得起新能源车的人,快交不起保险了》独角鲸工作坊 3. 《保费比油车高63%,新能源车险刺客是怎么来的?》吴晓波频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作者:宁缺,36氪经授权发布。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