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膀上“造卫星”
卫星上了天,都能干什么?测风云之变、连五洲之音、正万里之程、卫山河之宁……
作为“宇宙级”天眼,商业卫星待开发的用途之广,需要人类脱离地面束缚“升维”思考。一个万亿级市场只等有识之士登场。
2020年底,哈工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赶在2021年元旦前,陈健和曲成刚带领几个人走出实验室,创立了工大卫星。
与多数技术公司初闯市场“缺资金、缺订单”的长期困境不同,工大卫星初创次年,就有亿元的订单找上门来。“这是基于对能力的信任”,工大卫星总经理助理王群说。
21年前,哈工大发射了中国高校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小卫星。此后20年间,小卫星以平均一年一颗的速度被送上天,20颗成功入轨的卫星,就是脱胎于此的“工大卫星”实力的证明。
其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他们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也成为后来者的“养料”。
“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王群告诉记者。
“书架”到“货架”,挺烧钱的
成立4年多来,工大卫星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认证和荣誉。
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将哈工大卫星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商业化、市场化模式参与国家“新基建”,工大卫星成功实现我省小卫星制造由科研模式向产业化模式转变。
“商业航天是出了名的‘四高一长’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王群告诉记者,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当下,手握100多颗商业卫星订单,工大卫星正迎来新一轮的估值和融资。
“支持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愿景与行动”,基于此,他们秉持的是“长期主义”,这就意味着“需要很多资金”。
融资,虽不足以让工大卫星一下子实现“奔赴星辰大海”,但切实地解决了当下“技术持续迭代”和“生产能力提升”的问题。
2022年,王群刚加入工大卫星时,公司平均年龄是33岁,“我是负责拉高这个数字的”,他自嘲道。三年后,团队平均年龄降到了30岁。
在充满科技感的十万级洁净总装测试车间,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做着世界上最前沿科技的一类工作。
由于“技术水平要求高”,工大卫星早期招聘并不容易,招聘的员工大多是学电、软件、测控技术的,“来了现学”,如今他们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
现在,公司招聘门槛已经是硕士研究生“起步”,团队从2022年的40多人扩充到200多人。
很多年轻人是在发射场,第一次看见发射的瞬间,与公司愿景产生了情感上的共振。王群说,大部分员工的“激动人心”时刻,是攻克了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了又一个“卡脖子”难题。
2022年9月6日10时24分30秒,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系统S4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工大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
2023年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划破苍穹;
2024年发射“微纳双星”闪耀升空、医学遥感卫星“人民健康号”开启健康监测新征程,全年共计14颗卫星成功入轨;
2025年仅一季度就已经发射8颗卫星,全年计划发射20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