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国际格局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挑战
寻求中国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不是从现在开始,近代史上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争,一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苦苦探索了10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求,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没有变
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正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脱贫人数占全球脱贫人数的比重达到70%以上。根据《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的减贫进程。
全球进入现代化的37个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4%,中国如果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将达到34%。中国到2035年实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宏伟目标,意味着人均GDP需要至少提升到2万美元以上,中国年GDP增长率应达4.73%。近日高盛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三十年全球GDP的比重将更多向亚洲倾斜,到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体将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德国。高盛经济学家最新预测,尽管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崛起速度有所减缓,但预计在2035年左右,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底层逻辑没有变
一是经济增长红利。1979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1位。202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以2019年为基值,5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0%。今年一季度GDP增长5.4%,全年预期5.0%左右。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3445美元,属于中等偏上,即将迈进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4.5%-5%区间,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市场红利。2024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超过了48万亿元,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44万亿元,房地产10万亿元,数据交易大概是1600亿元,而且低碳市场也已经启动,这些市场规模加起来500万亿元,估计到2035年会翻一番,可能成为千万亿的大市场。
市场规模、市场形态、企业主体、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使得市场具有活力和巨大潜力。民营企业总数已经突破5500万户,登记注册的经营主体1.8亿户,包括个体经营。中国民营经济的56789——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还有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国有企业是创造大国重器和国家重大项目的主战场,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254家央企,总资产2024年超过90万亿元,利润超过2.6万亿元;在华外资企业123.9万家,贡献了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
三是制造业红利。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产能、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协调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竞争力,能够在挑战面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以上,并且连续15年制造业产值占世界首位,相当于美、俄、日、英、法、瑞典、韩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工业国家制造业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