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晓飞教授、郭熙铜教授与海外合作者在数字医疗平台激励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Engaging Physicians with Introductory Incentives: References to Online and Offline Income”为题,发表于国际管理学顶级期刊《管理信息系统季刊》(MIS Quarterly,2025年9月刊)。
研究成果发布(哈工大供图)
该研究聚焦数字医疗平台中广泛应用的“入门激励”措施。研究团队基于中国某大型在线问诊平台的自然实验数据,识别并分析了一项真实的激励政策变动:自2016年起,平台向新医生提供首月双倍在线酬金,此后恢复为常规支付。研究发现,激励期内医生线上工作量显著增长( 8.48%),但政策终止后贡献迅速回落,低于未参与激励医生约10.6%,显示出明显的“激励后滑坡”现象。
该研究首次提出“线上激励—线下工资分账户”的心理机制:医生并未将平台支付视为对其整体劳动报酬的延伸,而是在心理账户中将线上酬金独立归类。与传统工资的“基础性收入”属性不同,平台激励被视为“额外收入”或“浮动奖励”,从而导致医生将激励期的“高收入”内化为心理基准,一旦激励消失,即产生明显的“损失感”与动机下降。这一机制揭示了平台劳动激励的独特心理结构,并拓展了行为经济学在数字劳动研究中的应用边界。
在理论上,研究构建了“引导性激励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将启动效应与退出效应纳入统一因果链路,深化了对“先扬后抑”行为模式的理解;在实践中,研究为平台运营提供可执行的治理建议,采用阶梯递减 提前预告平滑激励退出;叠加非金钱激励(声誉徽章、推荐位)稳定医生长期动机;通过线上-线下收入结构可视化(如钱包模块分账展示)引导医生合理预期;对不同类型医生实施差异化精细化激励策略,并结合A/B测试与政策沙盒机制持续优化激励强度与节奏。
研究不仅为数字医疗平台激励从“短期促活”向“长期治理”转型提供工具箱,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健康治理贡献了理论成果与实践路径,展现了中国学者在数字劳动激励机制领域的重要影响力。(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晓飞教授、郭熙铜教授与海外合作者在数字医疗平台激励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Engaging Physicians with Introductory Incentives: References to Online and Offline Income”为题,发表于国际管理学顶级期刊《管理信息系统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