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李女士向盐池县公安局花马池派出所求助,称其12岁的儿子小明(化名)在玩网络游戏时,疑似遭遇诈骗,请求民警帮助。
原来,小明在用李女士的手机玩网络游戏过程中,认识了一位“游戏大神”。对方凭借精美游戏皮肤、酷炫游戏装备,加之主动示好,很快与小明熟络起来。不久后,对方告诉小明,自己有免费领取高等级角色皮肤和游戏装备的渠道,但需添加微信好友并按指令操作。急于获取游戏皮肤及装备的小明信以为真,根据对方提示填写身份信息。不料,对方称小明隐瞒未成年人身份导致皮肤领取失败,账号已被冻结,需配合解绑,否则将报警处理。
“大哥哥我求你了,千万别报警!”面对对方的恐吓威胁,小明慌忙将李女士的多个银行账户信息及银行卡密码告知对方。恰在此时,回到家中的李女士发现儿子神色异常,拿过手机看到银行验证码,经询问后意识到小明可能遭遇诈骗,立即报警求助。
不到5分钟,社区民警赶到李女士家,并紧急联系银行冻结李女士的账户。随后,民警陪同李女士到银行取出账户内的资金4.7万元,同时更换银行卡密码,风险成功化解。
当前,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深受青少年喜爱。尽管多数游戏设有未成年人模式,但不少未成年人为避免游戏体验受限,选择使用父母手机的身份信息等方式登录验证。游戏过程中,许多未成年人渴望拥有高级游戏皮肤、装备,不法分子便利用这一心理,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装备等为诱饵,逐步诱导其泄露父母账户信息并实施盗刷银行卡操作。未成年人普遍缺乏理性判断力,易被迷惑,加之遇到问题时因怕被家长责备而不敢沟通,极易陷入诈骗陷阱。
罗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公安局花马池派出所民警):
诈骗分子通常以“免费送皮肤、装备”等名义,通过游戏平台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发送陌生链接,诱骗未成年人填写父母的银行卡账号、密码、手机号等信息,进而盗刷银行存款。因此,家长应妥善保管手机、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切勿将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告知孩子,同时避免设置免密支付。生活中,家长需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督教育,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消费观。
原标题:《阳光下的守护 | 少年轻信“游戏大神”险被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