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9月慕尼黑车展上,BBA(宝马、奔驰、奥迪)发布了各自最重磅的纯电车型。尽管这些产品多数尚未量产,但从频繁出招、彼此对标的节奏中,外界已能清晰感受到德系三强在电动化转型上的紧迫与焦虑。
从时间节点来看,宝马历时五年研发的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在慕尼黑全球首发,中国版本将在明年推出;奔驰则带来了其销量主力GLC的纯电版,也将于明年实现国产;奥迪一方面展示了将在2027年量产的纯电概念跑车Concept C,另一方面,上汽奥迪开发的奥迪E5 Sportback已于9月16日正式在中国上市。
各方在舆论场也已经打了好几个回合。梅赛德斯-奔驰设计总监戈登瓦格纳在接受英国杂志《Top Gear》采访时罕见开炮,直指竞争对手内饰设计存在严重问题。他批评奥迪Concept C的中控屏过小,缺乏科技感,而宝马43.3英寸的全景iDrive显示屏则太大、太远,分散注意力。
在不久前,众多媒体报道称奔驰和宝马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奔驰将从宝马采购动力系统,以满足严格的欧7排放标准,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然而没过几天,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技术官兼董事会成员马库斯谢弗公开驳斥了这些报道,称其不实,同时重申了该品牌对自身动力总成系列的承诺。
马库斯?谢弗还宣布,奔驰计划逐步淘汰 EQ 品牌,不再采用 EQA、EQE、EQS 这类独立命名形式。未来,其电动车将采用更简洁且直接融入主品牌的命名策略,改用 Electric 进行命名。这一调整的原因在于,EQ 系列命名过长,不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命名趋势,且无法清晰地与燃油版车型作出区分。
奔驰重塑命名体系,奥迪面向中国推出没有经典四环的新品牌AUDI,宝马放出5年磨一剑的新世代作为其电动化进程的重大转折这些德系车企齐齐在今年产生大动作,而他们的焦虑来源,并不单是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
它不是简单的产品引入,而是一次真正从中国出发、为中国用户而生的系统性回应。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向媒体这样介绍奥迪E5 Sportback。
我们(奔驰)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跻身顶尖行列,因此我们无需惧怕中国。马库斯?谢弗公开宣告。
新世代不仅仅是一款车,未来更将成为一个产品家族,全部承袭新世代的基因和创新技术。面对中国市场,我们始终以敬畏之心造车,倾听每一处市场脉搏,致敬每一位本土对手。因为我们深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如此向媒体表示。
不论是为了被动防守中国电车的竞争,还是主动争夺中国市场的份额,所有人心知肚明BBA此番在纯电产品上的大动作到底剑指何方。尽管奔驰和宝马最新产品的外观被海外网友无差别吐槽:
两款车都丑GLC 要是中间没了那块大格栅,还能过得去。宝马看起来就像一只臃肿的愤怒的小鸟。
奔驰看起来像古驰的裤子,上面全是logo。它尖叫着:看!这是奔驰!奔驰!看!看!我有一辆奔驰!看!看!
在我看来,这两款渲染图看起来都像是公司为了愚人节玩笑而做的。
但海外网友认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毕竟这些产品不约而同在长续航、大空间、快充和智能化这些中国市场关注的卖点上下功夫:
这是在迎合中国市场,他们喜欢大尺寸的格栅。欧洲汽车制造商只是在遵循对其汽车需求最大的地区的指令。
事实是,中国网友对二者的外观也并非全盘接受,他们普遍认为宝马新世代iX3的内饰很酷,但是前脸的大鼻孔过于奇怪;对奔驰的大格栅褒贬不一,而许多人认为尾灯是设计的败笔。
太过于想做出一款像电动汽车的电动汽车,也许是这些饱受争议的设计出现的原因。
BBA的确要为其纯电进程感到紧迫了。2025 年上半年,奔驰纯电动车销量为8.73万辆,同比下滑 14%,在其总销量中的占比仅为 8.1%;奥迪纯电动车交付量为10.1万辆,尽管同比实现 32% 的增长,但其销量占比也仅为 12.9%。同期,宝马新能源车型累计交付31.89万辆,占比 26%,不过相较于中国市场 47% 的新能源渗透率,仍存在显著的滞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