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半点不由人”,2026年“开门红”众生相!?头部险企重分红,中小险企“固收为主、分红为辅”…
来源:险企高参
保险产品要高于银行存款的预定利率仍具有潜力。
时值十月末,各家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之战依旧是“悄然”打响,这场年度营销大戏可能迟到,却从未真正缺席。
尽管今年权益市场有所回暖,国债收益率也出现回升,但放眼全球,经济格局依然复杂严峻,国内利率持续走低,“资产荒”等问题依然是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居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而保险作为少数能够提供“刚兑”或“预期兑付”的金融工具,重要性依旧。
在保险公司们看来,2026年“开门红”的产品策略已经十分清晰——分红险稳占C位。根据保险业协会人身险产品库统计,自2025年9月1日至今,行业共上新369款人寿保险,其中155款为分红型产品。年金保险方面,上新270款,分红型也达到121款。此外还有322款健康保险同期亮相。
不过,即便分红险已是主流,头部保险公司仍在努力打造差异化卖点。为了增强产品吸引力,新产品普遍在灵活性方面下足功夫。比如支持减保、保单贷款等功能,让客户在需要资金时能部分提取现金价值。同时,提供多种缴费方式与养老金领取年龄选择,让产品更能贴合不同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单一的财富增值已不足以打动市场,将保险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实体资源相结合,正成为新的竞争力核心。
具体到市场表现,以寿险“头雁”中国人寿为例,今年主推的“鑫鸿福为分红型养老年金险”就颇具代表性。除了“保证+分红”双收益模式和较短的回本周期外,该产品还打破了传统年金险的投保年龄限制,男性最高可投年龄延至70岁,女性达75岁,基本实现全年龄段覆盖。此外,它还整合了全国1600多家三甲医院绿通服务,并联动医养社区,提供从健康管理到专业疗养的全链条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1.8%左右,也为保险公司带来了难得的业务窗口期。特别是对保底利率1.75%的分红险来说,利差损压力得到缓解。
不同于大型保司可以高举主推分红险产品大旗,不少需仰仗银保渠道的中小保险公司则选择采取以固收为主,分红为辅的相对保守型策略。
事实上,在个险渠道持续减员与“报行合一”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大力发展银保渠道已成为行业共识。各公司对2026年开门红的业绩期望,很大程度上都押注在银保渠道上。
不过在新单获取率上,9月的银保数据难言乐观。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9月银保新单规模保费收入仅约130亿元,而8月份这一数字还高达1475亿元。环比骤降90%,背后主要是产品切换与8月“炒停售”对后续保费收入的透支。在此背景下,年末银保渠道为“开门红”的助力程度还有待观察。
另一头,个险渠道同样面临挑战。一方面,代理人规模在大幅缩水后已呈现触底企稳态势,队伍结构也在向年轻化、高学历、精英化转型。但残酷的是,代理人整体收入情况并不理想。行业数据显示,月入过万的代理人占比已降至37%,收入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叠加9月份业绩惨淡甚至“挂零”的现实,不少代理人都在发愁——如果开门红再跟不上,今年的年终奖恐怕要大幅缩水。
无论是银保渠道环比骤降,还是代理人开单难,都是渠道端销售时可能遇到的难点。但如果站位再高些,由于银行利率降低而引发的“存款搬家”现象仍在持续,10月1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最新数据报163.98万亿元。如此看来,保险产品要高于银行存款的预定利率仍具有潜力。只不过,如何从居民手里把存款变为保费,还得合规,是两大渠道均要克服的难题。
(重大通报)中至武宁双扣有挂吗果然有挂@分享装挂详细步骤:https://www.caiding5.cn/news/3682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