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个三点水 的典故
加了个三点水 的典故
灞河的得名是有历史典故的,在春秋前称为“滋水”,春秋时秦穆公四处征战,称霸西戎后改名为“霸水”。后来古人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就是如今的“灞河”了。
说起灞河,便想起了李白写的《 忆秦娥》中的一句诗:“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 这里的“霸陵”也是今日的灞河。 因汉文帝的陵寝也在灞河边,古人也将灞河称作“霸陵”。
灞河最出名的莫过于“灞柳”。古代的长安城就有种植柳树的传统,从春秋到汉唐,王公贵族庭院多植柳树,民间种柳也成了一种风气。皇家有所谓“隋宫柳”、“华清宫门柳”、“御沟柳”;而民间则有“青门柳”、“章台柳”及“细柳营”等种种说法,“烟柳满皇都”这句诗正反映出当时唐人爱柳的风气。时风下,灞桥两岸,柳树成行,一片蔚然,古今多少诗人在此流连。春末夏初,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宛如雪花,这便是历代诗人吟咏不已的“灞桥风雪”,也成为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