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鞭尸的典故来自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伍子胥为了报杀父之仇而掘开楚平王的墓地,鞭打其尸体泄愤。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鞭尸”,用来形容报怨泄愤的行为。
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兄因为正直的言论被楚平王所杀害,伍子胥为了报仇,逃离了楚国,并最终帮助吴王阖庐攻破了楚国的郢都。然而,楚平王已经去世,伍子胥无法直接向他报仇。于是,伍子胥决定掘开楚平王的墓地,将他的尸体拖出来鞭打,以泄愤。
据说,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体三百下,左脚踩在平王尸体的肚子上,右手挖出楚平王的眼睛。这个行为被视为一种极端的报复行为,表达了伍子胥对楚平王的仇恨和愤怒。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并演变成了成语“鞭尸”,用来形容报怨泄愤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鞭尸这种行为并不罕见,但伍子胥鞭尸的故事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情感色彩而备受关注和讨。
带典故的故事推荐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刘邦是沛公,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救过刘邦的命。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也舞剑,挡住了项庄的攻击。最后刘邦借故离开,得以逃脱。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气,更在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赋予了深远的寓意,成为了后人描述一切表面在进行,暗中进行另外计划的事情的成语。
2、高山流水
这个故事来自中国古代的《列子·汤问》。故事中,俞伯牙弹琴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听后,准确地分辨出琴声中的高山和流水。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知音之间的默契和欣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友谊、知音的经典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