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停火生效后,伊美核问题谈判后续引发外界关注。6月30日,伊朗外交部副部长马吉德·塔赫特-拉万希表示,如果美国想恢复同伊朗的谈判,必须首先保证伊朗不再遭受袭击。近期有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向南都记者分析称,在国际社会质疑声中,中东安全秩序正加速向“丛林法则”倾斜,而美国霸权形象也因这场“没有赢家的冲突”遭受重创。
伊朗核设施遇袭前后卫星图。
据悉,塔赫特-拉万希公开表示,美国已通过斡旋方向伊朗表示希望本周恢复谈判,但并没有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表明立场,即谈判期间伊朗是否还会遭受袭击。
塔赫特-拉万希表示,伊朗的铀浓缩活动用于和平目的,要求伊朗不得进行铀浓缩活动,伊方不会接受。他说:“丰度可以讨论,产能可以讨论,但如果你说,你不该进行铀浓缩,你应该零浓缩,如果不同意,我们就轰炸你——那就是丛林法则。”
南都此前报道,自今年4月以来,美国与伊朗已举行五轮间接会谈,就伊朗核问题和美国解除对伊制裁进行谈判。第六轮会谈原定于6月15日在阿曼举行,但因以色列13日凌晨突袭伊朗而取消。
当地时间6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已完全摧毁伊朗三处核设施,称“现在那个地方只有几千吨岩石”。而在之前,伊朗方面却表示美方袭击应未造成重大损失。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近期向南都记者表示,“我认为关于此次以伊冲突并无所谓‘赢家’,美国也未从中获益。”孙德刚指出,美国深度卷入中东事务,尤其在所谓“摧毁伊朗核设施”后,其霸权行径暴露无遗,令国际社会看清其本质,也使伊朗人民对美国彻底失望。
在他看来,未来,中东安全结构或将发生深刻变化,“丛林法则”与“以实力求和平”可能成为新规则,谈判对话的传统模式可能被对抗甚至先发制人的冲突模式所取代。而美国想要从中东抽身已非易事,其或许将陷入中东冲突泥潭。
采写:南都记者 梁令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