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川县“个十百千”大面积单产提升水稻示范田长势喜人。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系统集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密切相关,东北地区耕地质量每提升一个等级,单产可以提高50-100公斤/亩;构建全面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利用AI技术助力黑土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推进种源创新、创制高产株型资源、推动农业技术下乡和轮作倒茬制度,提高大豆单产;通过构建“党政统筹、科技支撑、多主体协同”的工作体系,破解规模化生产水平不足的难题……在日前中国农学会召开的科技赋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研讨会上,各方院士、专家聚焦制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度“头脑风暴”,激荡智慧,最终凝聚成清晰共识,一条依靠科技集成与系统思维撬动单产提升的路径逐渐明晰。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介绍,自2023年启动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升行动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制定了2023-2025年、2025年和2023-2030年行动目标。具体到2025年目标,粮食亩产要整体提高2-3公斤,其中玉米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稻谷、小麦提高2-3公斤,大豆、油菜提高1-3公斤。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提及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表述,也从去年的“扎实推进”,升级为“加力落实”。
如何“加力落实”?王积军提出四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大面积”。整乡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才是主攻方向。更加突出“四良”融合。分作物分区域明确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力机型,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更加突出关键环节。从种到收、环环紧扣,把地种好、把田管好、把虫治好、把灾防好、把粮收好,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更加突出主体带动。指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率先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向小农户提供集中育秧、统防统治等服务,把小农户的产量也提上来。
王积军进一步解释说,要强化支撑保障力度,扎实开展联系包保,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在构建机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建立“321”工作法:构建院士专家揭榜领办样板田、科技包县、下沉一线服务3项硬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和命题凝练2项软机制;制定个性化技术服务1项清单。
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提出,有机质(碳)是土壤肥力和良田的核心。长期定位试验表明,作物产量随土壤有机质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不再随着有机碳增加而增加。在我国农田现有地力水平下,有机碳提升1吨/公顷,每亩可以提高产量40-150公斤。
黑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韩贵清提出,最好能建立黑土地资源国家补偿基金,或者建立黑土地以销补产的“反哺”机制,助力保护黑土地。他还提出要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精确绘制出耕地质量的“健康图谱”,并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法规。同时,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耕地的行为。此外,应大力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以提升土壤质量和粮食品质。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有害物质的残留,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巩固粮食安全的基础。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实现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有机结合,确保健康耕地成为优质粮食的坚实保障。
如何提升大豆单产?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存祥提出,首先要全方位支撑大豆产业发展,政策上要完善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压紧压实地方责任,种植上要扩大东北轮作面积和复合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引导经营主体生产,流通上要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加大大豆收储力度,做好大豆产销衔接,加密生产市场调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吴存祥认为,为了提升大豆大面积单产,要以“整建制”为抓手,以“增密度”为切入点,以“创高产”为着力点。在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田和大田的产量差中,品种、技术到位率、立地条件贡献分别为4:3:3,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