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马江博说趋势
26个城市地铁,全亏了。
国内28个城市的地铁公司前段时间公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各城市地铁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如果扣除政府补贴,只有福州地铁、上海地铁是盈利的,其他26个都是亏损的。
亏损的原因,有共性,也各有各的问题。
共性的原因,是成本高,而收入受限。
国内地铁单公里均价成本在7亿元左右,几乎是高铁的两倍。如果遇到拆迁费用高或者地质环境差这些情况,成本会更高。
但在收入方面,却明显受限,毕竟地铁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
中国地铁票价起步基本都在2-3元,全程最高价在5-15元,从全球范围看是比较低廉的。
以北京地铁为例,北京地铁的均价在3.5元/次,其亏损完全来自政策性让利。2024年,北京市政府通过253.4亿元财政补贴维持地铁运营,相当于每位乘客获得5.2元补贴。这种“低票价、高补贴”的模式,带来政策性亏损。
除了建设成本高,地铁人工成本和维修维护成本也很高。比如重庆轨交,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超过50%。
地铁是“吞金兽”,为什么各个城市之前还疯狂的建地铁呢?因为都认为人口还会增加,城市还会扩张,而地铁修到哪里,哪里的房价就会飙升,就可以高价拍卖土地,获得更多财政收入。
在“土地财政”模式下,地铁和房地产是息息相关的。而当房地产泡沫破灭,地铁也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圳地铁。
深圳地铁的客流强度在2024年居全国首位,达到1.52万人次/公里,但亏损额也达到334.61亿元,成为全国“亏损王”,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投资拖累。
深圳地铁采取的是“轨道+物业”模式。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因万科2024年净亏损494.78亿元,其赖以生存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收入暴跌46.23%。
很多城市把地铁当作了“开路先锋”,专门往“没人的地方”修,希望这样可以带动区域的房地产开发,这成为城市扩张的“标准模式”。但当房地产不给力,而且未来也难以为继,这种模式的弊病就越来越大。
很多城市地铁的亏损是“结构性亏损”,就是有的线路客流量大、赚钱,但收益都被其他客流量小的线路吞噬了。
比如广州,日均800万人次的客流量,是全国最拥挤的地铁系统之一,但新开通的22号线、28号线,短期内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再比如上海地铁,属于“规模不经济”,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但日均每公里客流仅1.08万人次,17号线、18号线等新线路客流培育期长,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地铁与房地产绑定,在拼命投资建设之后,还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高负债。2023年29个城市地铁公司,负债率普遍在50%到80%之间,地铁公司需要付出高额的贷款利息成本。
武汉曾是全国地铁建设最激进的城市之一,其地铁债务规模已超2000亿元,每年利息支出就超100亿元。
怎么能让这些城市的地铁扭亏为盈呢?提高票价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但实际上很难实现。
上海和福州的地铁不亏损,看看这两座城市的经验。
上海地铁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甚至在轨道交通站台屋顶上,盖起了分布式光伏电站。而且上海将商业综合体、地下商铺与站点无缝对接,其非票务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福州地铁则学香港的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把轨道和物业结合起来,将站点周边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建设成本。
不过,这些模式的复制并不容易。毕竟多数地铁站是“有站无市”,这是地铁建设“泡沫破裂”留下的后遗症。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停建缓建,及时止损。如今,中小城市的地铁梦已经破碎了,大城市的线路,也都开始缩水。
一个时代过去了。未来的城市,越来越需要内容,而不是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