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说:
她有一个五岁的儿子,是个“小谎话精”。
她说,有一天,自己陪着儿子看动画片,他特别喜欢动画片里一个小姑娘,不喜欢那个整天缠着她的小男孩。可妈妈却经常夸奖小男孩,时不时地还要给儿子来一番说教。那天又说起小男孩勤奋学习,儿子不服气地来了一句“我今天考试好考了第一名呢!”
这下,邻居妈妈乐开了花,儿子虽然平时表现都不错,但从来没摘过头牌。这次居然得了第一名,越想越开心,恨不得抱着儿子亲个没完没了。没想到,第二天和家长们一聊天,发现学校根本就没安排考试。
妈妈崩溃了,孩子玩心重、不爱学,她都能忍受,可孩子这么小就学会说谎,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于是,回到家里把儿子教育了一顿。
确切地说,这应该不是孩子的撒谎和胡说八道,在孩子的心里也许是这么想的:
妈妈,我多想做个表现好的好孩子啊!我表现好了你就会高兴,你高兴了就会表扬我奖励我更爱我,我想要妈妈更多的肯定和爱。
听到了吗?每一个“谎言”的背后,往往都藏着孩子一个深切的渴望,每一个“说谎”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懂孩子需求的父母。
所以,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孩子所谓“说谎”背后的原因与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与满足。很多时候不用刻意说破,只要家长调整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通常,孩子所谓“说谎”一般有这么几种原因:
1,想引起关注。这说明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2,想暗示和表达某个意思。这需要家长更多地去观察和聆听,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并加以适当满足;
3,被大人不自觉的引导暗示所影响。比如,如果你老问:“今天老师表扬你没有啊、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开心的事情了?今天表现好吗?”这类带有主观期待和导向性的问题,孩子很有可能就会为了满足你的需求和期待,顺着你的问题而直接给出肯定性的回答:“表扬了呀!表现好呀!”甚至为了自圆其说而编出一个故事来。
怎么调整呢?很简单,如果你想了解客观事实,提问时就要尽量问客观的开放式问题,比如:“今天老师对你说了些什么?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了?”当然,如果你想适当强化下孩子的正面情绪,则可以问:“今天开心吗?”
4,纯粹幻想。孩子是比较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而且三四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幻想和现实,所以,这种幻想不是说谎,其实是孩子在“编故事”而已。这个时候,你就不妨配合下孩子的幻想。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家长要注意,那就是孩子为了怕承担责任、怕暴露某件事情等而确实是故意地说谎。这种情况暴露的,恰恰是家长的不够包容,是家长平常对孩子的过度苛责与粗暴惩罚。
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责怪孩子,要找到犯错的具体原因所在,理解接纳孩子,和孩子一起探讨寻求合理的补救或改正方案,否则越批评惩罚,孩子以后越容易说谎。
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孩子明白,犯错不是问题,大人也会犯错,只要知错改错就行,但故意说谎隐瞒真实情况就是品德问题,这是爸爸妈妈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