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首套以国际政治学原创理论专著为特色的丛书。30年来,丛书已出版37部著作,始终致力于挖掘优秀学术成果、打造顶级学术平台,见证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成长。自2018年以来,丛书中多本著作实现版权“走出去”,并斩获多个奖项,带动“关系理论”等核心概念进入全球国际关系研究话语体系。
研讨会聚焦“当代国际政治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若干核心议题,共同探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时代方案和实践路径。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格致出版社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出版单位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作交流发言。
根据丛书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的回忆,“当代国际政治丛书”的初始契机源于他在香港工作期间的触动。1991年初,陈昕赴香港三联书店担任总编辑,任务是推动出版社从人文领域向社会科学转型。其间,他首先出版了美国学者哈里·哈丁的《脆弱的中美关系》,并借此在香港接待了众多欧美国际关系学者。在与这些学者交流时,对方提出,中国虽有外交政策和战略,但未建立在现代国际政治理论基础上,也未看到中国学者在该领域有分量的理论著作。这一评价让他意识到,作为出版人有责任推动基于中国背景的国际政治知识体系构建,萌生了出版相关丛书的想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自1951年成立以来,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发展,改革开放后更注重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建设。作为出版人,陈昕在90年代初意识到中国现代化进程需统筹解决体制改革、发展方式选择及国际战略格局问题,而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缺失是重要短板。此外,汪道涵同志早年支持成立的“东方编译所”,通过翻译西方国际政治著作奠定了学科基础,也为后续的原创理论丛书的策划提供了积累。
1993年底,陈昕回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恰逢“九五”丛书规划制定。他将国际政治理论丛书列为重点规划之一,首要联系了冯绍雷教授——此前在香港推动三联转型时,他曾请冯绍雷组织国内学者编写“国际瞭望丛书”。双方一拍即合,又联合秦亚青等学者组建编委会,明确丛书目标:挖掘中国学术成果,构建自主国际政治知识结构。
经过1994年初的系统策划,“当代国际政治丛书”于1995年正式推出,成为国内首套以国际政治学原创理论专著为特色的丛书。其核心使命是从引介、批判西方理论,逐步转向立足中国文化、思想和经验的理论创新,填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原创理论的空白。
丛书选题折射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历程
丛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起点是对西方理论的系统消化与深度反思。改革开放后,中国学界通过翻译引介西方经典,逐步掌握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主流范式的逻辑脉络。他强调,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先深刻理解西方话语,再用其话语构建自身理论。通过前三十多年对西方理论体系的透彻把握(熟悉其逻辑、弊端),实现“内在亲和性”,比单纯“用中国话讲中国故事”更具思想穿透力,这也是“当代国际政治丛书”持续推进的内在逻辑。
针对未来理论工作的具体路径,冯绍雷指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正经历“非西方化”和“多元化”转型,传统西方理论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面临内生矛盾,这为中国理论创新提供机遇。他认为做理论研究就是要面对命题范畴,使得理论真正成为国际和谐和竞争理性的基础,而不是对抗工具。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2021年出版)作者、丛书编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回忆,这套丛书一直是引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和思想发展的一套书,丛书的遴选始终把握着思想、学术、原创、开放这样一个基本的标准,这种坚守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培养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人才。秦亚青提出,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多样是知识进化的基础,未来要把这套书打造成一个开放性知识生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