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因其依托网站、移动App或社交媒体等平台,实现了保险产品从投保到理赔全流程的在线服务,其便捷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逐年攀升。然而,近日上海消保委联合复旦大学课题组开展互联网保险测评发现,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存在产品名称有歧义、信息披露不全面、实际保障与销售宣称不符等消费陷阱,产生“投保容易理赔难”等问题。(央视新闻)
意外保障数额高,是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刻意给目标客户展示的“卖点”。例如一款“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其宣传页面显著位置标着 “意外医疗、伤残、猝死”“保障更全面”等宣传语,给消费者留下意外保障可达百万元的印象。然而这样的表述暗藏“机巧”,页面下方的保障责任显示,“意外身故或残疾保险金”仅为十万元、意外医疗补偿保险金仅为一万元。所谓“百万”保额仅仅是指搭乘飞机意外身故或残疾,这与其宣称的“百万综合意外”相距甚远。
具体案例也折射出重重问题。消费者齐先生通过微信小程序购买了一份水滴百万意外险,保险保额最高150万元。一年后续保时,承保公司发生了改变。续保期内,齐先生被人酒后持刀捅伤后致死,保险公司以齐先生“存在挑衅行为”为由拒赔。然而刑事判决书并没有认定齐先生存在故意挑衅行为。一审法院经审理只判赔351280元。齐先生家人上诉后,北京金融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判令保险公司按150万元赔付标准理赔。结果令人欣慰,但维权的成本未免太高。令人担忧的是,涉案保险公司还存在投保人年收入高就多赔年收入少就少赔、保单与销售宣传不符、未能提供有关齐先生投保过程的录屏记录等一系列问题,给人一种“草台班子”的感觉。
复旦大学课题组对近年来消费投诉数据和司法涉诉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涉互联网保险相关投诉中,虚假宣传、条款误导、暗中扣费等问题尤为突出。无疑,当保险公司不能规范经营、理赔的时候,投保人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
应该承认,互联网保险作为一种新的保险体系,成为线下保险体系的重要补充。当下很多人对互联网保险的认知度、接受度也较高。因而,互联网保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互联网保险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客户,消费者可以得到贴心的投保体验,从而实现双赢局面。然而,在消费陷阱乱象下,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坑了消费者,迫使消费者选择用放弃购买表达不满,令企业得不偿失,也会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伤及正规企业。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治理乱象需要形成合力。消费者当谨慎审视互联网保险,在投保前仔细阅读条款,切不可在话术的刺激下匆忙签约、草率投保。保险行业当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内部协作与监督,提升经营者的规范意识和管理水平。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不断加强互联网保险售后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建设,规范营销宣传行为,优化销售流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规定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在现实中,互联网保险机构鱼龙混杂、肆意钻规定和监管的空子,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行业乱象,监管部门当严格依法依规将关口前移,强化监督监管,惩治不法行为、纠正不规范理赔问题。当消费者遭遇维权难,监管部门应该为消费者撑腰、提供救济渠道。通过行业治理、监管加码,为消费者创建一个规范有序的互联网投保环境,才是根本之道。
文 | 伍里川(资深媒体评论员)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