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风险与挑战日益严峻。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面向企业累计落地保单数量超1500个,总保费规模超1.5亿元,总保额近115亿元,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市场展现广阔前景;面向居民,累计落地反诈险保单超200万单,总保费超2400万元,保额超1000亿元。
网络安全保险是网络安全和金融服务的创新融合,作为承保网络安全风险的新险种、网络安全服务的新模式,有利于行业企业提升网络安全风险应对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构建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并于同年12月发布通知启动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
在试点期间,工信部发布《网络安全保险典型服务方案目录》,遴选具备实践经验和应用潜力的49款网络安全保险典型服务方案并予以推广。13个地方主管部门,34家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机构,21家行业企业共计68家单位以该目录为基础,积极开展试点。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表示,网络安全保险是跨界融合的新业态,需要探索建立跨行业协同机制。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保险服务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成立网络安全保险工作组,汇集百余家成员单位,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安全行业龙头企业力量,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保险论坛、研讨会、系列沙龙等活动,大力开展案例宣贯、知识普及等,带动多方主体深度参与,积极推广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保险认知。
首批次保险服务试点的落地,有力护航了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面向电信和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行业的企业类保险,新增备案网络安全保险产品超30款,涵盖信息泄露、勒索攻击等场景,结合抗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安全托管云服务等主流网络安全产品服务,创新提供10余款产品服务类网络安全保险。针对云安全、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提供网络安全产品、网络安全服务和信息技术产品类保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试点中创新涌现出许多面向重点行业企业的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新模式。面向链主企业和链上中小企业,针对发生供应链攻击且传导延伸至链上企业所产生的损失,创新供应链网络安全保险服务,目前在制造业、能源行业的应用推广效果逐步显现。例如,美的集团、京能集团等为自身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投保,提升产业链整体安全水平。面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考虑其安全能力薄弱、资金有限的现实困境,创新轻量化保前风险评估和保中风险监测服务方式,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网络安全服务便利度和获得感,试点期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超300家。
在试点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突出安全问题。北京市通过政策制度供给,统筹布局网络安全保险产业发展路径,发布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北京市网络安全保险产业图谱征集等文件,激发北京市网络安全保险市场活力,建立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上海市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产业协同,扎实推进网络安全保险试点工作,利用财政预算补贴、征集保险案例、建设服务平台等措施,聚焦医疗卫生行业精准发力。江苏省针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试点“网安园区保”,将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融入园区公共服务体系,为园区200家工业企业提供批量网络安全保险服务。
有研究机构预计,全球网络安全保险市场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3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2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表示,网络安全保险在国际上已形成精细化、多元化产品矩阵,在成熟产业链生态支撑下构建起多层次风险覆盖体系。主流险种不仅涵盖第一方财产损失,如营业中断、数据修复;第三方侵权责任,如隐私泄露、系统瘫痪连带损失,更延伸至网络勒索赎金支付、监管调查费用、声誉危机公关及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等全流程风控服务。针对AI驱动攻击、加密货币盗窃等新型风险,国外市场已衍生出智能合约安全险、算法偏见责任险等前沿险种,并通过独立保单实现精准风险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