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云休信息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发生工商变更,新增科大讯飞旗下安徽讯飞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为合伙人。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云休信息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发生工商变更,新增科大讯飞旗下安徽讯飞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为合伙人。
上海云休信息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于2018年7月,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张霞萍,出资额1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从事信息、智能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对外投资信息显示,该企业持有云享智慧关联公司上海适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约15.88的股份。
原创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之声 2025年07月31日 11:50 北京
2022年,《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ABBS)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这本创办于1958年、见证了中国生物化学学科起步的老牌期刊,决定结束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3年的合作,正式“回归”落户国内SciEngine平台。
“当时心里真没底,怕影响因子跌下去,怕国际作者找不到我们,更怕多年积累的学术口碑付诸东流。”《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编辑部主任徐文琳的忐忑,正是近年来一批海外出版期刊回归自主平台时的共同心境。
三年过去了,当徐文琳站在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讲台上,她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真正决定科学家投稿选择的并非出版平台,而是期刊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基础服务能力。从阅读量看,订阅模式下期刊年全文阅读量约30万次,回归后2023年、2024年持续攀升;国际传播方面,目前国际读者占比达62%,覆盖110多个国家,北美读者占比28%,与依托国际平台时期基本持平。”
2024年10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推进集群发展与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出版平台,支撑我国海外出版期刊回归和科技文献本地化存储,为我国掌握学术出版主动权、学术评价话语权争取空间。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从“借船出海”到“造船扬帆”,是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出版平台的必然。近几年,随着《先进陶瓷》《纳米研究》《摩擦(英文)》等一批期刊回归国内平台,一场英文科技期刊的“回归潮”正悄然涌动。
“国外出版平台的成本太高了,《摩擦(英文)》期刊正是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数据、经费等外流的亲历者。”《摩擦(英文)》编辑部主任徐军直言不讳。
这本由清华大学主办、在摩擦学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顶尖期刊,2025年1月正式回归国内出版平台。徐军告诉记者,《摩擦(英文)》原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但期刊在作者读者心目中的品牌始终不鲜明;并且,随着发文量的扩大,每年需要缴纳的文章处理费逐年上升,也令编辑部不堪重负。这些使编辑部逐渐意识到,一直依赖这种“外包工”的模式不可持续,探索一条真正自主办刊的道路,势在必行。
除了收益分配失衡等问题,自主话语权缺失逐渐显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表示,科技期刊回归自主平台,这一趋势源于国家战略与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我国优秀科技成果大量外流,英文科技期刊多依赖国际平台出版,科技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拱手送人。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学术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建设自主发表平台、积累优质学术资源成为必然选择。
“谁掌握学术资源和数据,谁就拥有科技创新潜能。”张铁明强调,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经数百年积累,在资源、品牌、技术等方面优势显著,而我国自建平台仍处积累阶段。这种差距带来现实挑战:国际平台显示度高、专家资源丰富,国内平台则需突破品牌认知、数据积累与服务质量的瓶颈。
张铁明强调:“开放科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学术出版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中,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科技成果发表大国,我们有机会在变局中破茧成蝶、快速发展,这也是期刊回归和建设自主出版平台的最佳时机。”
数据自主权缺失是另一深层考量,尽管期刊对原始数据有备份,但经出版商处理后的网络版数据存储在其平台,“他们怎么处理、如何管理,我们缺乏主动权”。徐军认为,在国家推动科技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核心学术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关重要。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延红在报告中指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借船出海”模式面临自主性挑战。数据使用可能出现学术传播链断裂风险,同时资金问题以及期刊自身造血能力也受到影响。自主办刊能力的削弱,使得期刊经营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