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圣联盟斗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咨询软件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际家居零售(01373)发布公告,于2025年8月8日斥资13.2万港元回购15万股股份。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时间8月10日,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在日喀则收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版权所有
最近,“谁算本地生”的争论,让香港的教育话题又热了起来。
事情的导火索,是特区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的“抢人才”计划——短短两年多,吸引了近20万人来港,其中13.2万是18岁以下的受养子女。
按照现行规定,这些孩子一落地就能拿到“本地生”身份,免费读中小学、参加DSE,还能以每年4.21万元的学费读八大;而非本地生的学费,则高达16万到21.8万元。
结果显而易见:中小学出现“插班潮”,DSE考生一年多了5000多人,自修生增加近2800人。
本地家长担心,有些家庭只是为了孩子升学而来,并不打算长期扎根香港,占了资源又不贡献力量。
香港教育局启动了“本地生”定义的检讨,但争议立刻分化:
有人支持收紧以保障本地家庭,有人觉得学生减少、学校空位多,受养人正好补缺,还有法律界提醒《基本法》保障香港居民平等,加条件或许可能惹来法律挑战。
这场看似是基础教育的身份之争,其实折射出更大的问题:香港该如何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本地优先”和“开放竞争”之间找到平衡?
而类似的平衡难题,在高等教育领域早已上演了二十年——那就是被一再提起的“国际教育枢纽”梦想。
时间回到2004年...时任特首董建华面对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下降时,提出“区域教育枢纽”,希望吸引更多非本地学生来读书、留下工作,补充人才缺口。
配套措施包括:扩大非本地生比例、放宽签证和工作限制、提供奖学金、加建宿舍、海外招生……
如果听起来很熟悉,那是因为这些政策,直到今天依旧存在。
2023年,特首李家超将目标升级为“国际教育枢纽”,范围从亚洲扩展到全球,措施包括将非本地生比例提升到40%、举办大型海外教育论坛、加强国际推广。
只是,这套配方与二十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多新意。现实数据也让人泼冷水。
去年,八大院校非本地生中,近75%来自内地,亚洲其他地区占21.6%,欧美等地不足4%。这样的生源结构,更像一个“泛亚洲教育枢纽”,很难撑起真正的全球留学品牌。
对比之下,留学强国不仅吸引生源,还能把教育变成经济支柱。
英国的例子很典型——27万国际学生在2018-2019学年带来259亿英镑净收益,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仅29亿英镑,投入产出比惊人。
美国、澳大利亚同样如此,核心秘诀是高度市场化——政府减少直接资助,大学通过课程质量、科研水平、品牌建设和服务优化来争夺生源。
香港的大学虽然在QS世界排名中表现亮眼,但财政上依然高度依赖政府拨款。
港大2020-2021年度收入中,政府资助占比达43%。这种结构意味着,高校在市场化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动力。
更棘手的是,香港对“教育产业化”的态度长期摇摆不定。
2009年,教育被列为“六大优势产业”,被寄望推动知识型经济;2012年,批评声指出大学商业化、超额收生、设施不足、资历存疑;2013年,政策直接叫停。这种忽冷忽热,让高校和产业都不敢押重注做长远布局。
另外,还有一个揪心的问题:即便吸引到更多国际学生,挑战仍然存在:他们会不会留下,并且补上香港最缺的人才短板?
数据显示,通过各类人才计划来港的外来人中,从事商业、金融的比例远高于信息科技、工程等领域。
2023年前九个月,“科技人才计划”只吸引了106人,其中91人来自内地;而通过商业、金融类渠道来的,则有数千人。
在内地,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工程等科创专业正是香饽饽,产业链完善、机会丰富;而香港的科创生态依旧不够成熟:产业规模小,土地与生活成本高,薪酬优势有限。
本地高中生修理科的人不到一半,因为他们看不到行业前景。有IT猎头公司预测,未来五年香港IT人才缺口将高达10万人。
产业滞后与人才短缺形成闭环,让“国际教育枢纽”的故事难以落地。
有意思的是,这种困境与基础教育的“本地生”争议,其实指向同一个核心——资源分配逻辑。
新加坡在基础教育上的分级收费模式,就是一个有清晰优先顺序的案例:本地公民、永久居民、东盟学生、非东盟学生学费依次递增,背后是明确的价值判断——先保障本地,再看对未来贡献度。
相比之下,香港长期用的“本地生/非本地生”二元分类,已显得过于粗糙。
它忽视了人口流动加快、产业需求变化的现实,也缺少对不同群体未来贡献度的精细化评估。
有媒体分析指出,如果香港真想让“国际教育枢纽”从口号变成现实,就必须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明确产业定位和人才需求,让教育和经济发展同向而行;
第二,优化资源分配逻辑,不只是数量上的扩招,而是有针对性的引才;
第三,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让学校和产业有信心投入。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无论来自何方——在香港不仅能读到优质课程,还能找到舞台,把所学转化为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并愿意在这里留下自己的篇章。
那时,“教育枢纽”才会从一首反复播放的老歌,变成一场真正值得期待的现场演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