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瘦就能用”“躺着就能瘦”?失控的“减肥药”
创始人
2025-09-10 14:21:15

新京报记者 熊丽欣 实习生 张楠 姜妍羽 编辑 彭冲 校对 柳宝庆

身高1米73的艺术生王欢,体重还不到120斤。以医学标准衡量,她的体重显然属于健康范围。然而,“上镜显胖”的焦虑,驱使着她想尽办法减肥。

一类号称“躺着就能瘦”的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引起了她的注意。当下,这类被不少人追捧为“当代辟谷丹”的减肥药正风靡全球。

2025年8月,多家跨国药企半年报陆续披露: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凭借超166亿美元的销售额,在上半年成功登顶“药王”;而礼来推出的“减重版替尔泊肽”同样表现惊人,半年大卖近57亿美元,增速高达223%。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两类药物都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然而,通过线上平台“秒开处方”、线下药店违规销售、社交平台药贩引流等多重漏洞,这些药物正大量流向非适应症人群。

医学专家提醒,盲目使用此类减重处方药风险极高,很可能引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严重问题,甚至威胁生命,自行购药用药很可能将自身置于高风险中。

然而,现实中,大量像王欢一样的健康人群,在“月瘦10斤”的诱惑下冒险用药,最终陷入药物毒副作用与停药反弹的困境中。

这一由审美焦虑、监管漏洞和商业利益共同催生的健康风险正在蔓延。

━━━━━

“想瘦就能用”的“神药”

看着镜头里,自己“像充了气一样”的身体,王欢感到一阵强烈的落差。

因为“上镜显胖”,“减重”是她艺考备考清单里的优先项。她试过每天泡在健身房,也熬过连续一周只吃水煮菜的日子,可体重秤上的数字总在原地打转,稍一松懈还会反弹。她有些丧气,直到某天,朋友边展示松了两个码的牛仔裤边说:“我吃司美格鲁肽快一个月,人瘦了一圈。”

王欢动了心。几天后,她从朋友手里接过两盒司美格鲁肽口服片,既没去医院,也没仔细看说明书,朋友的用药经验和网上流传的减肥帖子就是她的“用药指南”,“怎么吃药、怎么打针,用多少剂量,跟着他们学就行。”

王欢的做法并非特例。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都在寻找类似的“瘦身捷径”。这些人多是年轻女性,体型正常甚至偏瘦,但在“瘦即美”的审美导向下,她们对体重数值有近乎极端的追求。

“一个月瘦10斤”“不用动,躺着就能减”,网上这些关于药效的传言,精准戳中了她们的痛点。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五种处方药物获得批准,可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玛仕度肽、贝那鲁肽。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网购平台和线下药店,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是最受减重者欢迎的“明星产品”。

但这些药本质都是处方药,也就是说,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使用。

“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想瘦就能用’的‘神药’,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面对越来越多因盲目用药就诊的患者,北京市应急总医院综合门诊主治医师韩旸反复强调用药“门槛”:并非所有有减重需求的人都能使用这类药物,“首先患者体重需达到医学界定的超重或肥胖标准,即BMI(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需处于24—28之间(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或者BMI≥28单纯性肥胖,可以使用。”

另外,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胰腺炎病史或属于胰腺炎高发风险的人群,均被明确禁止使用这类减重药。在医院,医生要逐一排除禁忌症后,才会开具处方。

但韩旸发现,不少患者没咨询医生,私下购买这类药物使用,导致身体出现了各种问题。

“这些自行购药的人,跳过了关键的一步,把自己置于高风险中。”

━━━━━

线上平台“秒开处方”,

无需医院就诊证明就可购药

但是,这些患者是如何绕开正规医疗途径、获取了本该被严格管控的处方药物的呢?

网络上反复分享、传播着人们总结的经验:朋友去医院代取药;私下联系药贩买药;在线上平台购药、填报健康信息时,刻意模糊体重等关键内容。

新京报记者发现,多数这类药物,都能在淘宝、拼多多、京东、叮当快药、美团、饿了么等各大电商平台上买到。根据常见的剂量规格来看,最贵的是贝那鲁肽,一支注射液约2000元,最便宜的是利拉鲁肽,一支约300元。

一个普遍的情况是,这些平台都无需消费者提供线下就诊证明即可开药。

在淘宝,记者搜索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发现三种药品的展示页面均标注有“需凭处方购买”。但当记者点击“开方购药”后,流程却很简单:填写购药人基本信息和相关疾病史,包括过往病史、家族病史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确认已“确诊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症等)且“已线下就诊、使用过该药物、无不良反应”,系统就会自动匹配互联网医生,再次确认“已线下就诊、使用过该药物且无不良反应”后,即可顺利开方购药。甚至有药店在记者尚未“确认”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生就已开出处方,整个购药过程不到两分钟。

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普遍存在无需提供线下就诊证明即可开药的情况。 图/电商平台截图

记者在京东、叮当快药、拼多多、美团平台重复上述操作,发现购药流程大体相似,均无需上传线下医院问诊证明。这意味着,如果消费者虚构病史,也能顺利买到处方药。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上述五家平台的部分药店,记者选择“有过往病史”或填写患有禁忌症胰腺炎,最终仍顺利拿到了处方。

在开方过程中,部分医生仅简单提示“用药期间一旦出现不适,需及时线下就医”。也有医生明确提醒购买者,用药前需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如有禁忌情况请勿用药,若出现低血糖症状等不适症状,及时进食就医,严禁超量超范围用药。

而在饿了么平台,当记者尝试购买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且在病史中写明患有胰腺炎,甚至没有线上医生开具处方单,就能成功下单。

在电商平台上,记者在“过往病史”一栏中填写患有胰腺炎,仍顺利拿到了医生开具的处方。 图/电商平台截图

针对该情况,记者联系到多家平台的工作人员。

据京东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对于开具的每一单处方药,都会做好详细记录并上报相关信息。在销售环节,每一单药品都有专人进行核查,核查内容包括药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药量是否超出规定范围,以及开具的药物是否符合病患实际需求等。一旦发现问题,将严格按照规定追责处理。此外,为防止异常购药行为,平台还会限制消费者购买超出正常需求量的药品。

两家平台均明确表示,平台依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对部分特定药品进行重点管控。这类药品通常是精神类或具有成瘾性的药物,消费者需要上传处方单,通过平台的严格审核后,才能购买。

针对平台上可以随意获取减重处方药的情况,淘宝、京东和美团均表示,后续会进一步加强监管。

━━━━━

未询问病史,线下药店联系医生帮开处方

除了线上,线下药店也同样存在漏洞。

今年8月底,记者在走访北京线下多家药店时,明确告知店员“从未去医院就诊,且不符合用药指征,仅想使用减重药减肥”后,多数药店以“无处方”为由拒绝,但在健益堂大药房(翠园西街店),一位工作人员称,没有处方也能购买,仅需提供身份证登记,就可以现场开处方购药。

当记者询问对方“处方”来源时,该工作人员回复:“我们没有处方权,但我们会帮你找大夫,把你的情况跟医生说一声,就能开出处方,省得去医院搞各种检查,折腾一个多小时。”整个过程,该工作人员未询问记者过往病史。

随后,记者凭借该工作人员开出的处方单,顺利购买到一盒替尔泊肽。而处方单的出具单位显示为与药店相邻的一家医院。记者询问对方,无处方来购药的情况是否常见,该工作人员透露:“之前也有类似情况,刚刚就有位男顾客这样买走了药。”

在叮当快药(北京市白桥店),尽管店员提醒记者购买此类药物必须凭处方,但她也透露,记者可以尝试在叮当快药App下单。

随后,记者找到了线上店铺,填写购药信息时,记者在“确诊疾病”中勾选了“肥胖症”,但在“个人体重”一栏填写“40公斤”。提交后,系统匹配的互联网医生竟然为记者开具了处方。

记者填写“个人体重40公斤”,却仍拿到诊断为“肥胖症”的处方单。 图/电商平台截图

此外,社交平台也成了药品买卖的聚集地。不少药贩伪装成减重博主,以“3个月减20斤”为噱头,诱导用户私下交易,声称无需处方就能提供“境外版本的替尔泊肽”,强调产品“温和无痛、操作简单”。

就这样,在医院严控处方的同时,电商平台、线下药店、社交平台相继成为药品滥用的疏漏之地。

━━━━━

药物滥用导致副作用风险翻倍

随意购药、非适应症用药的危害,已在越来越多用药者身上显现。

使用司美格鲁肽后,王欢最明显的感受是持续的饱腹感。“有时闻到食物味道就会恶心。吃得少,体重也降得快。”但那段时间,她频繁出现低血糖和头晕。

停药后,情况也没有好起来,她的体重迅速反弹,进食障碍也找上门,“我已经很久没有正常吃一顿饭了,常常极端节食,甚至连续两三天只靠喝牛奶、茶或咖啡维持。”因为害怕体重继续上涨,今年8月,王欢再次开始使用处方药。

王欢的一位朋友也出现问题:“用药后,莫名其妙流了半小时鼻血止不住,送到医院才被告知,非糖尿病患者滥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影响凝血功能。”

多名用药者告诉记者,用药不久后,他们频繁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的症状。由于没有医生指导,他们靠摸索来确定用药频率和剂量。在一条热门经验贴的评论区,一名用药者提到,最初使用替尔泊肽时,并没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因此自己判断“剂量不足”,继续加量后,开始头晕、恶心、手脚发麻。

“为了瘦得更快,不少人会偷偷加量,或是随便改用药频率,可这样做只会让副作用风险翻着倍往上涨。”韩旸表示,这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遵循“低剂量起始、逐步递增”的铁律。拿司美格鲁肽来说,一开始每周只能用0.25毫克,之后要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慢慢加量。

至于盲目用药的风险,轻则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重则抑制食欲,导致人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同时伴有反复恶心、呕吐,进而可能诱发酮症,打破身体的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最终引发严重脱水及酮症酸中毒。

“这种急症一旦救治不及时,可能致命。”

不久前,韩旸接诊了一位虚弱的患者:一位身高约175厘米、体重仅50公斤的女性。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瘦”,她没咨询医生,私下买了司美格鲁肽自行注射。“她已经是消瘦状态,根本不符合用药指征,属于典型的药物滥用。”

用药没多久,这位女性就被严重的酮症缠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种症状都冒了出来。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在使用减重处方药后出现不适症状。 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

医生提醒:处方药仅能作为减重辅助手段

正是因为这些无法被忽视的风险,社交媒体上曾被“躺着就能减”刷屏的减肥话题下,如今多了不少带着“提醒”标签的帖子。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邓利强指出,其实,我国法律体系早已为处方药流通构建了明确规范。从《药品管理法》要求药品经营需取得相应许可,《处方管理办法》严格限定处方药凭医师处方销售,到《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严禁处方未开先供药,再到《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确立“先方后药”的硬性流程,每个环节、每条规定,都足够严格。

“但落到综合执行层面,却依然挡不住减重处方药流向非适应症人群。”在邓利强看来,这类处方药的滥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社会审美焦虑催生的庞大市场需求、平台与药房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责任缺失,以及监管滞后与取证困难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结果。

邓利强分析,在购买处方药的过程中,平台、药店与消费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默契”:平台和药店仅走流程式地询问消费者是否存在禁忌证、药物是否适用,并未切实履行了解、审核责任;而消费者则受购买意图驱使,不会主动说明自身健康情况,甚至出现“不问不答、问则虚构”的情况。在这种模式下,处方就可以毫无障碍地开具。

从平台层面来看,当减重药成为“爆款”、能带来显著收益时,其主动整治违规商户的动力更是严重不足。

平台的松懈,又进一步放大了监管层面存在的难题。

“网络交易不仅规模庞大,且具有极强的即时性,这使得行政机关很难对其实现实时、全面的有效监管。”邓利强坦言,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监管工作的重心多集中在终端销售人员层面,对于作为交易重要载体的平台,其应承担的责任界定仍较为模糊。此外,监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处置需依据法定程序逐步推进,导致部分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较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邓利强建议,一方面,平台需把好药品销售从业者的“入口关”,对入驻的药店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另一方面,应加强互联网医生的资质审核,规范开方流程,严格限制“极速开方”等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加大处罚力度,要求其将用药风险提示前置,一旦发生违规售药行为,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

除此之外,公众认知的纠偏同样不可或缺。邓利强表示,各方可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普及减重处方药滥用的健康危害,传播科学减重知识,让大众清晰认识到:处方药是保障健康的专业医疗手段,绝非可随意买卖的“瘦身商品”。

不符合用药指征的王欢,仍在线下药店买到了替尔泊肽。 受访者供图

韩旸也提醒,市面上的减重药物多为处方药,只是减重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而且其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伴随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盲目使用不仅达不到减重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如果确实存在体重超标问题,且通过长期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仍难以改善,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健康,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或营养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文中王欢为化名)

值班编辑 康嘻嘻 古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一财经]“会友山西确实可以... 您好:会友山西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8487422】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
老玩家实测“万乐互娱.可以开挂... 您好:万乐互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752949】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重大通报“拱趴大菠萝能不能开透... 您好:拱趴大菠萝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9174242】,很多玩家在拱趴大...
今日重大通报“圣省晃晃麻将到底... 您好:圣省晃晃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9287706】,很多玩家在圣省晃...
(了解科技)( 大众娱乐能不能... 您好:大众娱乐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5537821】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