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与地理分界线。太行山河北段贯穿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市,不仅构筑起京津冀生态屏障,还承载着深厚的燕赵文化与太行精神。近年来,河北省推动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城乡转型,持续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旅游新时尚注入丰富内涵。
山水为骨 文化为魂
从“海底”到“山地”的地质演化塑造出多样地貌、从农耕文明到革命岁月积淀出深厚文脉……多年来,河北省以太行山众多地质公园、不可移动文物等资源为基底,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
“依次往上看,底部是地壳抬升后经流水切割形成的峡谷,中部平台是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砂岩地层,顶部则是更上层地层经风化侵蚀后形成的峰林景观……”在位于石家庄赞皇县的嶂石岩景区,导游一边引导游客观赏,一边讲解。
这种分层清晰的地貌,正是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齐名,如同太行山地壳运动的“立体剖面图”。
而太行山的雄奇,远不止这一面。在保定涞源县的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近百座白色大理岩峰林高低错落,云雾缭绕间宛如悬浮于天际的“天空之城”;张家口蔚县的“空中草原”上,草地绿意盎然,展现出雄浑太行难得一见的柔美风光;邢台大峡谷内,岩壁壁立千仞,流瀑飞泉倾泻而下……
“近年来,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太行山持续布局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太行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为文旅产业升级、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壮美的山川是太行之“骨”,那深厚的历史文化便是太行之“魂”。它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英雄之山。
邯郸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粟标本与家鸡骸骨,将农耕文明起源与家禽驯养史上溯至8000年前;邯郸涉县的娲皇宫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祀奉女娲的古代建筑群,其北齐摩崖石经刻有十数万字,笔法精妙、工艺精湛;贯穿山脉的“太行八陉”,自古便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山西的战略通道,其中石家庄井陉在秦代已设郡置县,县城东侧的秦皇古道是“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
这座山脉更是被深深烙下红色印记。无数先辈用热血与坚守,凝聚成“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丰碑。
“这些是抗大学员曾经使用过的煤油灯、草鞋,承载着抗大学员与当地群众之间深厚的鱼水情。”9月8日,在邢台信都区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内,讲解员李青深情讲述。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转移至邢台浆水镇,坚持敌后办学两年多,指导全国14所分校改进工作。
据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这里保留着抗大校部、政治部等旧址,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近年来,陈列馆发起“太行山上思政课”系列研学活动,今年已累计接待研学人员和游客超40万人次。
历史的厚重,同样沉淀于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中。目前,河北太行山沿线五市现存众多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2项、省级501项。
在石家庄井陉县的天长宋古城,鼓点铿锵中,五彩手扇在蓝天映衬下飞舞,“井陉拉花”表演者的热烈舞姿与青石街巷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这些自然遗存与人文瑰宝,共同构筑起河北太行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和独特优势。
业态迭代 破圈聚势
曾几何时,来太行山旅游还只是“看山水、品文化”的1.0模式;如今,这里已迈入2.0体验时代——各地深挖资源,开发多元新项目,使旅游从简单的“打卡”观光,迭代为兼具互动性与沉浸感的深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