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部门季度战略会,我坐在会议室最后一排,抱着电脑手忙脚乱—一边要跟上产品经理喷得飞快的“用户增长路径”,一边要记老板突然插的“Q4重点要砍的项目”,结果打字慢了半拍,漏听了运营姐说的“抖音投放的预算调整”,散会后对着两小时的录音回放,戴着耳机补到晚上八点,最后整理的纪要还被leader圈了三个“重点不突出”“待办不明确”的地方,我盯着屏幕差点哭出来—作为刚入职的实习生抽到会议记录的活,怎么就这么难啊!
直到周五邻座的实习生小夏扔给我一个APP链接:“试试听脑AI,我上周用它记跨部门会,直接躺赢。”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在周一的跨部门sync会打开了它—没想到这玩意儿直接把我从“会议记录难民”变成了“效率小能手”。
周一的会是产品、运营、技术三方对齐需求,三个发言人轮着说话,我之前最怕这种“多人抢话”的场景,结果打开听脑AI点了“开始录音”,手机屏幕上立刻跳出来实时转文字—产品经理小王说“这个需求的UI稿明天给”,运营姐小张接“那我们后天就能上测试链路”,技术哥小李补“后端接口得等三天”,每句话前面都自动标了发言人名字,甚至连小王说话时的“嗯…啊…”都自动过滤了,我坐在那只需要偶尔看一眼屏幕,确认没有漏词,完全不用再低头狂敲键盘。
更绝的是散会后,我点了一下“生成智能纪要”,不到10秒,屏幕上弹出一份结构化的纪要:前面是“会议主题”“参会人员”,中间分“需求对齐”“进度同步”“待办事项”三个板块,把小王说的“这个需求我们下星期尽量搞完”变成了“需求A(用户中心改版)计划于下周三前完成UI设计,负责人:小王”,把小张的“抖音投放预算可能要减点”整理成“抖音投放预算从10万调整至8万,原因:Q3用户转化低于预期,负责人:小张”,甚至自动提取了“用户中心改版”“抖音预算调整”“后端接口交付”三个关键词,最下面的待办事项还标了截止时间和负责人—我直接把这份纪要复制到团队群,运营姐秒回:“这纪要写得也太清楚了!”老板跟着发了个“赞”的表情,我当时坐在工位上差点笑出声。
后来我才发现,听脑AI的“贴心”全在细节里—比如多语言和方言识别,上周和日本客户开线上会,客户有点东京口音,我本来捏着汗怕听不懂,结果打开听脑AI选了“日语转写+中文翻译”,实时转出来的日文准确得吓人,连客户说的“この機能は来週の水曜日までに完成します(这个功能下周三前完成)”都转对了,会后一键翻译成中文,我直接把翻译后的内容贴到给客户的follow-up邮件里,省了找翻译同事的时间,客户回复“你的纪要很准确,谢谢”,leader夸我“会办事”。
还有双麦克风降噪,上周在茶水间旁边的小会议室开小组会,外面的咖啡机嗡嗡响,我本来担心转写会乱,结果听脑AI居然把咖啡机的噪音全滤掉了,转出来的文字只有我们的说话声—后来查了才知道,它有两个麦克风,一个专门收人声,另一个专门“抓”噪音,再用算法消掉,比我以前用手机录音的“杂音糊一脸”强一百倍。
最让我惊喜的是AI问答功能,上周的周会老板提了“用户留存率提升的三个策略”,我当时没太听懂,会后直接在APP里问AI:“老板说的用户留存策略具体有哪些?”它立刻从转写内容里提取了三点:“1. 针对流失用户推送专属优惠券;2. 增加每周一次的社群互动;3. 优化APP首页的推荐算法”,还附了老板的原话截图—我直接把这三点加到了自己的周报里,leader看了说“你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很到位”。
以前做会议记录,我把90%的精力花在“准确打字”上,根本没时间思考会议的逻辑和重点;现在有了听脑AI,我只要花10%的精力确认转写内容,剩下的90%可以用来听发言背后的“潜台词”—比如上周老板说“这个项目你们再想想”,我通过转写内容发现,老板前面刚提了“Q4要控制成本”,所以“再想想”其实是“这个项目可能要砍”,我在纪要里加了一句“项目B需结合Q4成本控制目标重新评估,下周提交可行性报告”,leader看到后说“你居然get到了我没明说的点”。
还有效率提升,我算了笔账:以前记一次2小时的会,需要花2小时回放录音补纪要,总共4小时;现在用听脑AI,录音2小时,生成纪要1分钟,修改重点5分钟,总共2小时5分钟,效率提升了快60倍—上周我用省下来的时间,把前三个月的会议纪要做了个复盘,整理了一份“部门常用术语表”发给团队,leader说“你这个复盘很有价值,以后可以参与项目规划了”。
其实对实习生来说,“效率”就是我们的“竞争力”—以前我总以为“努力打字”就是“认真工作”,直到用了听脑AI才明白:真正的效率不是“做更多”,而是“用工具把重复的事交给机器,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比如以前我花两小时补纪要,现在用这两小时做复盘、学业务,反而能更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