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像一本关于‘水与文明’的厚书,每一页都有值得世界学习的经验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近日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感慨道。
时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大河对话”在武汉举行,与会代表夏泽翰围绕“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大会主题,畅聊他对“水”的中国观察,与“水”的中国情缘。
夏泽翰曾多次到访中国,深入调研中国在治水实践、生态保护与文明传承中探索出的人与“水”共生之道,认为这些经验正为全球水安全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夏泽翰与中国“水智慧”的初遇,始于武汉。
1999年,夏泽翰作为水资源管理专家,随国际团队来到中国,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多处湖泊灌区,并与武汉大学在长江流域农业节水技术研究方面开展合作。“武汉大学长期研究培育旱稻品种,专注于可持续灌溉领域,这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极具创新意义。”他说。
让夏泽翰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农民对稻作文化的坚守。“一位农民告诉我,‘因为大米太好吃了’,所以再辛苦也愿意种稻。”夏泽翰说,这种对农作物的情感与文化传承,与他家乡巴基斯坦的农耕文化认识不谋而合。
“印度河平原的农民同样因稻米的美味与文化意义坚守种植,也为水资源利用率低及稻米品种培育而苦恼。”夏泽翰说,从长江到印度河,通过河流比较研究,他认识到治水没有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
在夏泽翰眼中,中国治水智慧的凝结与因水而生的文明脉络彼此交融、相生相长。
“文明之所以绵延发展,是因为大江大河生生不息的滋养。”他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践,早已超越“治水”本身,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灌溉工程,见证了水脉如何推动佛教、儒家思想的中国化塑造,以及织物、饮食文化等物质文明的远播交往;端午节至今传承着赛龙舟、品粽子的传统习俗,是中国人“享受水、尊重水”的文化表达……“这种将自然生态与文化传统深度融合的方式,为东亚乃至全球文明交流提供了精神资源。”夏泽翰说。
为了深入探索中国治水经验,夏泽翰一次次地带着疑问探寻、求解,从宏观层面更加系统地认识到中国与“水”共生的具体实践。
夏泽翰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5亿人摆脱贫困,其中水利设施建设、节水农业推广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运河工程建设、水电技术发展,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等国共享成果,这正是“水智慧”跨区域传播的生动实践。在生态保护理念下,中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如今水清岸绿,江豚数量回升,河流“活”了起来;中国更将绿水青山视为“宝贵资产”,通过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等举措,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这对许多面临水危机的国家极具参考价值。
“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中国体现得十分充分。”夏泽翰对到访过的中国城市、亲眼所见的生动案例如数家珍。他说,北京推动亮马河治理,沿岸可见人们划船、垂钓,享受假日时光;武汉着力打造宜居空间,东湖与城市有机融合,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夏泽翰还特别关注中国在技术创新与传统智慧结合上的探索。他说,中国积极探索将卫星数据、5G技术与地面水文监测结合,用大数据优化水资源管理,同时传承都江堰、灵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的生态理念,“这种‘古为今用’的创新性做法,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治水之道,全球共瞩。即将启幕的2025“大河对话”,将汇聚众多全球治水专家,共同探讨大河文明保护与流域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形成一份全球水治理综合报告,把中国与‘水’共生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全球方案。”夏泽翰说,当前面对全球气温上升、农作物用水需求增加、产业耗水加剧等挑战,中国的实践经验无疑提供了重要启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领域的合作,通过知识共享、技术交流,让中国经验成为全球流域治理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