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岸美术馆的咖啡馆,网友“巴啦啦玛卡巴卡”不禁发出感慨:“直接爱上西岸的‘紫’”。这里的紫色吧台与轻便的紫色亚克力椅子相得益彰,背景墙则复制了乔治·布拉克的紫色调名作《埃斯塔克的风景》。而美术馆中的限定款紫薯拿铁,灵感正是源自那抹迷人的紫色,仿佛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
近年来,申城的美术馆纷纷设立咖啡角,不仅为观众提供休闲场所,更希望成为文化的纽带。刘海粟美术馆引入的“One Step咖啡”,在“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期间,成为了新亮点。与此同时,浦东美术馆顶楼餐厅推出的《拾穗者》咖啡,通过独特的拉花艺术,将米勒的名画生动地呈现在咖啡杯中,受到了热烈欢迎,日均销售量达到130至140杯。
与此类似,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的“由心咖啡”则推出了一系列以敦煌文化为灵感的饮品,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最近还被评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的“优选咖啡馆”。网友“Nuyoah旅行记事本”表示:“被美貌吸引,最终被口味征服,打破了我对美术馆附属咖啡馆的偏见。”
然而,尽管美术馆咖啡的兴起为观众提供了新选择,部分展览免费的美术馆中,咖啡销售却并不如预期,显示出一丝尴尬。这表明,尽管观展人次不少,愿意花钱购买咖啡的观众却寥寥无几。
业内人士认为,咖啡角的存在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更能作为文化的黏合剂,活跃美术馆的氛围。美术馆与咖啡馆的合作,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吸引更多观众流动于展览与咖啡之间。刘海粟美术馆的负责人表示,除了咖啡,未来还将推出更多文化活动,如艺术家对谈和小型音乐会,致力于将美术馆打造成“城市文化客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新尝试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概念,结合文创产品与咖啡,推出了独特的艺术项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一系列的探索,正是为了更好地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通过这种方式,美术馆咖啡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味觉享受,也为他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新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