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怡如
精准思政是指在思政教育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开展针对性教育,实现精准育人。精准思政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需求识别、内容供给、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因此,要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通过数据驱动、智能辅助等推进精准思政高效落实。
价值引领:培养精准化教育思维
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非简单地将技术套用于传统的思政教学,而是开展一场深层次的思维革命,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教育本质。
精准思政的“精度”必须以教育的“温度”为前提和归宿,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牢牢锚定“育人”这一根本价值取向,防止重术轻道,消解思政课育人价值。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精准思政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思政课“服务于人的发展”的目标导向,以价值理性定位工具理性,明确“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应用原则。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主体应以极高站位和专业视角看待精准思政,明确角色定位。主动接纳人工智能技术,看到其在精准识别学情、精准供给内容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思维,最大程度突破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局限;保持批判审视态度,警惕算法偏见。加强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意识,理性推进精准思政的开展。
数据夯实:形成多模态精准画像
数据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精准思政高效落实的根基。学校应搭建一个全天候、全过程、全领域的思政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将分散、表象的数据转化为集中、深度的认知洞察,为后续精准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科学性的数据支撑。
大数据平台应从多渠道采集学生数据,如课堂表现、学业成绩、实践活动等,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有效整合,形成数据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从学生的行为轨迹中挖掘内隐的思想发展状况,采用多种方式深度分析数据,以便形成多模态精准画像。例如,在知识层面,利用回归分析、知识图谱技术分析作业错题、课程视频观看时长等,了解学生成绩变化趋势、知识掌握程度;在行为层面,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照片、视频,了解其活动偏好、参与度;在情感层面,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分析学生的课堂讨论录音,提取语速、音调、情感等信息,也可以利用传感器收集学生的面部表情、身体状态、情绪反应等。
优化应用:探索精准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应用的直接载体,是衡量精准思政实施有效的重要凭证。当下,教师应积极把握数字赋能探索创新课堂教学各要素,使思政教育从“漫灌”走向“滴灌”,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化教学愿景,显著提升教学实效和育人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多样化的认知需求和兴趣偏好,调整优化思政教学内容,突破过去静态、统一的局限。教师应借助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筛选与其契合程度高的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围绕具体知识点生成贴近学生生活的讲授案例、抓取相关实时热点等进行内容填充,确保教学内容精准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应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快速呈现关联性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契合学生认知规律。智能教学系统可通过精准画像、数据预测等功能,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未来发展趋势为其推送差异化的辅助资料,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
不同于传统思政课堂单一的讲授法,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能够极大地增强课堂互动感和体验感。构建实时反馈的智慧课堂。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学生的面部表情、情绪状态,因势利导,抓住教学最佳时机或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同时,还应开发专门的教学App供学生发表问题见解,AI助手可以快速对这些问题进行聚类分析、归纳焦点、实时反馈,教师则能以此精准把握学生的思维盲点和认知兴趣点,进行即时、针对性的反馈。构建沉浸体验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情境教学,如学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亲历”红军长征历史场景,并与AI数字人扮演的角色进行智能对话,进而在个性化的具身体验中更直观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实现精准思政。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过程性、增值性、综合性评价成为可能。教师可利用AI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整个学习周期的全链条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学情诊断报告,不仅展现最终学习成果,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知识习得、行为倾向、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变化,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细微差异和个性化特征,从而实现“一生一策”的精准评价、反馈与辅导,改变过去依赖试卷得分的片面性评价。此外,通过实时的过程评价与反馈,可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思想波动情况,做到动态预警、早期干预。
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关系教学各个要素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有效应用能够推动实现因材施教,落实精准思政。然而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精准”的落脚点始终在于“育人”,要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和技术逻辑的统一性认识、持续提升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才能使精准思政高效落实,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