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江苏溧阳一纸通报,为曾被寄予厚望的“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项目”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项目正式终止,全面调查启动。这个计划投资35.5亿元、占地1800亩、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文旅清单的“超级项目”,从2024年8月高调开工,到2025年7月悄然停工,再到如今被官方宣布终止,仅历时一年有余,便上演了一场令人唏嘘的“高开低走”大戏。
项目示意图(来源:溧阳文旅公众号)
曾几何时,天目湖动物王国被描绘为“长三角文旅新地标”“溧阳经济新引擎”。开工仪式上,省、市、县三级领导悉数到场,媒体争相报道,锣鼓喧天,盛况空前。项目规划涵盖野生动物展示、主题游乐、生态度假、商业小镇等多元业态,拟于2026年正式运营,年营收预期达10亿元。然而,光鲜外表之下,隐患早已埋下,最终在合规与资金的双重夹击下轰然倒塌。
项目最大的硬伤,源于其对法定审批程序的漠视。根据《天目湖保护规划(2024-2035年)》(草案),项目选址位于天目湖重要保护区范围内,依法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任何排放污染物的项目。然而,截至项目停工,溧阳市政府官网始终未公示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公告或受理情况。环评缺失,意味着项目从源头上已涉嫌违法。
天目湖保护区划定图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知情人士透露,项目方曾试图将整体环评拆分为十几个小型场馆项目,企图“化整为零”规避监管。这种“打擦边球”的操作,暴露出对生态底线的轻视与对监管机制的挑衅。
与此同时,用地规划问题同样突出。2024年12月,项目二标段因“申请用途与土地规划用途不符”,被自然资源部门驳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这意味着,部分地块根本不具备合法建设资格。在未取得关键许可的情况下强行开工,已涉嫌违反《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规,为后续停工埋下伏笔。
除了合规问题,资金困境成为压垮项目的另一座大山。
项目初期,江苏溧阳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资)持股高达80.02%,是绝对主导力量。然而,2024年12月10日,其持股比例骤降至18.4005%,近乎“清仓式”退出,转而由溧阳市天目湖镇杨村村合作社等集体企业接手。这一“国资跑路、村民接盘”的诡异操作,不仅引发舆论哗然,更暴露了项目背后的资金信任危机。
与此同时,项目股东之一、上市公司天目湖(603136.SH)虽曾公开承诺为项目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并计划增资1.8亿元,但实际资金始终未到位。更值得玩味的是,天目湖近年财务状况并不乐观:2024年营收下滑6.49%,核心景区、酒店、温泉业务全面下行;多个募投项目长期“难产”,募集资金大量用于理财,投入寥寥。其对动物王国项目的“雷声大雨点小”,折射出企业自身资金链的紧张与战略的摇摆。
项目方虽声称“正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但在环评未过、用地存疑、国资撤离的背景下,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融资陷入僵局。资金链断裂,终使项目陷入“停摆”绝境。
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项目曾是备受瞩目的省级重点项目。公开报道显示,2024年8月15日,该项目正式开工,计划投资35.5亿元,占地面积约1800亩,位于风景秀丽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内。项目以 “动物 + 游乐” 为特色,旨在打造一个集观赏、娱乐、互动、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开工仪式(来源:溧阳文旅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江苏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常州市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库等。
天目湖动物王国的戛然而止,不仅是35亿投资的沉没,更是对当前地方文旅投资热潮的一记警钟:
1. “重点工程”不等于“免检工程”。项目即便被列入省级重点清单,也不能绕过环评、用地等法定程序。监管不能因“政绩冲动”而放松底线。
2. 文旅项目是“长跑”,不是“短跑”。大型文旅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需建立在扎实的市场调研、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和稳健的资金保障之上,而非仅靠概念炒作与领导站台。
3. 生态保护是底线,不是“后补附件”。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终将被时代淘汰。
如今,塔吊静默,山体裸露,昔日热闹的工地已归于沉寂。这场“魔幻现实秀”留下的,不仅是荒废的土地,更是对决策机制、审批监管、国资运作与企业责任的深刻拷问。
开工不到一年的天目湖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项目停工。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官方已宣布全面调查,公众期待的不仅是“谁来担责”,更是“如何重建信任”。唯有彻查真相、追责到位、完善机制,才能避免下一个“35亿的教训”重演。文旅投资,终究要回归理性、专业与敬畏。
(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