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是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有趣的是,后世许多王朝都曾沿用这些国号,比如前秦、北魏、南燕等,但楚和韩却很少被采用。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说说韩国。古代政权选择国号通常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发源地或割据地的古称为名,二是以开国者的封爵为名。但韩国在这两点上都很难适用。
战国时期韩国的主要疆域在今天的山西东南部和河南北部。但山西东南部这块地方,历史上更常用上党或潞来称呼。比如北魏时期就有上党王,唐朝有潞王。至于河南北部,作为中原核心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很难形成割据势力。
更重要的是,韩国在战国时期一直是个弱国。即便在申不害变法时期,也只是勉强维持。连它的都城新郑,都还保留着前身郑国的影子。相比之下,周边地区有更多响亮的名字可选,如魏、梁、晋等,自然没人愿意用韩这个不太光彩的国号。
再来看楚国,情况正好相反。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是数一数二的强国,为何后世也少有人用呢?这就要说到运气问题了。
历史上曾有四个以楚为号的政权,但都结局惨淡:
1. 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仅维持一年
2. 秦末义帝熊心的后楚政权短命而亡
3. 项羽的西楚政权虽然强大,最终却惨败
4. 桓玄的桓楚政权,让后来可能用楚的刘裕改用了宋
此后,隋末林士弘的楚政权很快覆灭,五代马楚政权连皇帝都不敢自称,北宋时的伪楚政权更是金人的傀儡。这一连串的失败,让楚这个国号背上了不祥的名声。
试想,如果当年项羽战胜刘邦,或者刘裕真的用了楚这个国号,可能今天的我们就会看到更多以楚为名的王朝了。历史就是这样充满偶然性,一个国号的兴衰,往往取决于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