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残促进构建平等共享的文明社会
创始人
2025-10-10 10:16:32

□ 李 鸣

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也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对社会来说,文化助残成效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当前中国残疾人事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深层次的文化服务供给上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文化助残力度,推动构建残健融合、平等共享的文明社会。

加强资源建设,构建无障碍环境

资源建设是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残疾人可感、可及、可用的具体体验的关键环节,其核心目标是系统化、标准化地消除残疾人参与文化生活所面临的外在障碍,确保他们能平等便利、有尊严地获取和享受文化资源。

物理空间无障碍化。通行无障碍。场馆入口应设置宽度、坡度符合标准的永久性坡道,内部要配备无障碍电梯。服务无障碍。相关文化场所的服务台、咨询台、售票处等应设置低位窗口,方便轮椅使用者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志愿者。例如,上海嘉定博物馆入口处的台阶上铺有特制的木板,以形成无障碍通道,馆内楼层地面也采取坡道设计,方便轮椅推行,并安排工作人员引导盲人用双手触摸展厅的孔庙石碑,增强其体验感。

信息获取无障碍化。为保障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应构建融合共生的文化建设生态。保障资源形式的多元性。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各类无障碍读物,包括有声读物、触觉读物、手语读物等多种形式,增强其可读性;成立专业团队,通过插入手语翻译窗口、描述性旁白等,制作无障碍影片。如在陕西省残联的支持下,陕西省图书馆打造视障阅览室,并与当地影城合作举办“爱心影城”无障碍文化观影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旁白解说、配备标准手语注解等,让残疾观众获得优质的无障碍观影体验。借助数字赋能进行场馆升级。在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部署智能导览设备,为视障者提供语音导览、为听障者提供文字导览;在讲座、演出等现场,使用语音识别技术生成实时字幕等。如陕西省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配备无障碍阅读设备:对图书拍照翻译、语音朗读的视听读一体机,将文字信息同步转换为盲文、方便盲人摸读的点显器等,有效帮助残障读者实现了无障碍阅读。

供给文化项目,赋能自我实现

特色文化项目是直接将服务送达残疾人,让其有真实体验感、参与感和幸福感,相关主体应精心设计文化活动,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从“能参与”到“乐于参与”再到“高质量参与”的飞跃。

“引进来”——文化活动进社区。针对行动极为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农村及偏远地区残疾人,应将文化服务主动送到他们身边。具体来说,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应入户调研,了解残疾人的文化爱好,建立“个人文化档案”,定期配送包含文化设备的“暖心包”,使其在家就可以参与文化活动。如山东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面向聋哑儿童、自闭症儿童等未成年人群体,主动下沉送服务,实施“一类一案”的帮教模式,并成立志愿团队进行跟踪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计划。

“走出去”——打造专属文化品牌。地方政府应综合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履行为残疾人服务、保障残疾人群体文化权益的责任。如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残联的指导下,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组织开展了关爱视障、听障等一系列精准化、覆盖面广的文化助残品牌活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中融·爱文化助残服务团队荣获第24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此外,还可结合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非遗项目、城市精神等,设计文化助残活动,形成鲜明品牌。如成都市新都区残联以“香·爱”为主题,将新都独有的“香城文化”融入助残活动;南宁市残联借助扎染、绣球制作等非遗项目举办“非遗之光·爱心共享”活动等,以此打造文化助残品牌。

“融进去”——促进共建共享。推进残健融合,发挥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如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的“追梦艺术团”,吸纳优秀残障文艺人才加入,通过推进残健融合鼓励残疾人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不断探索文化助残的运行模式。

营造友好氛围,传递爱与责任

友好氛围是文化助残工作开展的“土壤”,能够通过培育公众意识、塑造社会风尚,将文化助残从政府和少数组织的“工作”,转变为全社会内心认同、自觉支持与参与的“责任”。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

通过媒体宣传构建有温度的传播矩阵。媒体是塑造公众认知的有力工具,文化助残的关键在于看见并承认残疾人正常的文化需求,所以媒体宣传的核心应从传统的“同情怜悯”转向更深层次的“平等尊重”和“价值创造”。具体来说,主流媒体应发挥引领作用。中央及地方广播电视台应开设固定的残疾人文化专题栏目,深入挖掘残疾人艺术家的创作故事;制作高质量纪录片,拍摄残疾人艺术团的排练日常等,以此深化公众对文化助残的认知。新媒体则要做到精准触达,相关部门应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通“文化助残”官方账号,宣传活动成效,也可以支持残疾人自己开设自媒体账号,使其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总之,只有当媒体宣传的重点聚焦于残疾人的文化需求与能力而非残疾时,才能消除偏见,形成平等友好的社会氛围。

加大文化助残力度,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在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通过文化助残活动唤起每个公民内在的同理心与善意,才能使整个社会真正基于看见和理解、尊重和平等传递爱与责任。

(作者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中国残联课题“自强与助残文化”〈25&ZC003〉研究性成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玩家实测湘西乐园到底有没有挂.... 您好:湘西乐园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1148155】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今日重大通报“美猴王斗牛其实真... 您好:美猴王斗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355786】,很多玩家在美猴王斗...
玩家实测“新旗互动究竟有挂吗”...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4830828】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新旗互动这款游戏其实有挂...
分享实测“乐享牛牛到底能开挂吗... 您好:乐享牛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69174242】,很多玩家在乐享牛牛...
玩家必看“白金岛三打哈透视挂下... 您好:白金岛三打哈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软件加微信【4194432】,很多玩家在白金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