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好友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客服微信【5537821】
2.微信【5537821】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传承:跨越山海的教育守望
“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再苦都值。”这是马熙然的姥姥藏在旧字典里的教育初心。半个多世纪后,这份初心在家族血脉中接力传递,从广袤的黑土地上,延伸到巍峨的昆仑山下。
上世纪,马熙然的姥姥作为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饶河县建三江24团2营15连。彼时的连队物资匮乏,饭菜与油是稀缺品,更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当连队决定为孩子们组建临时学校时,姥姥主动担起“第一任老师”的责任。随着学生渐多,连队又派来两位新老师,三位老师凑在一起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筹备一场“升旗仪式”,没有旗杆,就用木头代替。每周一清晨,五星红旗在操场上升起,孩子们都挺直腰杆,眼神里满是庄重。为组建少先队,老师们又用家中珍藏的红布,将温暖一针一线地缝进队旗和红领巾中。当孩子们系着崭新的红领巾、举起小拳头宣誓时,脸上的笑容比秋日的阳光还要灿烂。姥姥常说,那段日子苦是真的苦,但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所有辛苦都有了意义。
时隔半个多世纪,马熙然的表姐、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级西班牙语专业学生李喜静,循着姥姥的“足迹”踏上支教路。2024年9月,她从渤海之滨抵达新疆于田。刚接手信息科技课时,“二进制”“流程图”让她格外陌生。“我真的能教好孩子们吗?”在备课的深夜,李喜静暗自发问。直到上课那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老师,你别紧张,我们会认真听的。”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驱散了她的不安,给了她迎难而上的勇气。
在支教中,李喜静发现孩子们热爱足球,有的“想成为中国C罗”、有的“梦想加入国家足球队”,她便拜托远在西班牙留学的同学邢帅华录制当地球赛视频。当她在课堂上播放起当地俱乐部的比赛片段并讲解足球文化时,教室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孩子们还缠着她学西班牙语,想亲口跟“华子哥哥”说声谢谢。如今李喜静已回到天津,仍常和孩子们视频通话,分享学习日常。
2025年,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马熙然接过支教接力棒,加入天津外国语大学赴疆实习支教团奔赴于田县。带着姥姥的初心与表姐的勇气,她要用实际行动为新疆教育事业增添力量,让教育的薪火在山海间永续。
大爱:生命接力中的志愿担当
“能挽救一条生命,那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天津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生齐际的话语朴实却坚定,他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将作为“生命的种子”,为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这份大爱情怀,早已在齐际的成长中扎根。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齐际从小就加入滨海义工队伍,彼时的他或许尚未深刻理解“志愿”二字的重量,却在一次次为他人带去温暖的过程中,悄然将帮助他人的信念刻进心里。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后,齐际在钻研学业的同时,更在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中绽放光彩,四年间,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189.5小时,累计献血2400毫升,是同学眼中公认的“志愿达人”。
2023年11月,在学校红十字会的宣传动员下,齐际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意义,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2025年6月,天津市红十字会的人员打来电话,告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询问是否愿意接受下一步配型流程。“接受!”没有片刻迟疑,齐际给出了肯定答复,这不仅是救人的机会,更是当初加入资料库时许下的承诺。
配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齐际先后经历了三次配型终止,每一次的等待与失落,都没有动摇他救人的决心。2025年7月,当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时,他既惊喜又忐忑;8月6日,高分辨配型通知如期而至,采血顺利完成,检测结果显示与患者高度相合;不久后,全面体检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