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围绕原创航天科幻IP打造,呈现“未来宇宙”场景,融合实景构建、互动剧情与虚拟现实技术,以超大空间、多区沉浸式的体验格局,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观展体验。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袁弋非说:“通信中的超材料可以用于超材料天线、智能反射面、波束赋型超表面基站和信息调制超表面基站中。
中俄科考船同步卸货
中华秋沙鸭飞抵婺源越冬
临江峭壁的石刻
“非遗”巡游闹侗年
树木穿上“冰衣”
新疆阿勒泰现雾凇美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实时生成数字人、AI视频抠像、AI音乐创作、本地130亿参数大模型智能助手、AIGC文生图、AI优化智慧办公、AI赋能数字艺术
12月15日,英特尔发布AI战略,以及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第五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同时还有支持AI的多款产品亮相。而在艺术感、设计感满满的展示区,开头这些基于AI的应用场景和案例抢过了众多新品的风头,成为主角。
AI大规模落地PC端已有几年时间,为用户提供了语音降噪、智能助手、视频背景模糊、图像智能填充等一系列应用。如今随着大模型、AIGC时代到来,芯片算力、系统软件、算法框架、应用生态同步全栈式升级,让AI与PC的联系更加紧密。
先把时间轴退到今年9月份,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率先提出了AI PC的概念。彼时尽管用户对于终端侧AI的性能有了一些了解,但在体验、应用方面,AI PC相较传统PC有哪些区别,能带来哪些新价值,仍有未知数。
回到现在,英特尔携手OEM、开发者以及艺术家、创作者等生态伙伴给出了部分答案,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那些主角。更重要的是,在这份AI PC的试卷中,英特尔写下的还只是个开头。
解决用户痛点的AI触手可及
在发布会后,英特尔公司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AI PC生态刚刚开始建设,还需要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英特尔将率先推进酷睿Ultra、AI PC对于大模型的适配,包括实现大模型量化后在PC端流畅地、最小精度损失运行,以及优化解决大模型对于内存、GPU的占用等难题。随着行业的快速迭代,明年或许就会看到和今天不同的、想象不到的应用。
的确,一年前我们没有想到PC端AI可以实现1秒钟生成一张图片,可以支持生成数字人,可以胜任多达200亿参数的大模型,甚至有用户已经离不开AIGC。
从这个角度来看,端边云的AI算力提升遇上大模型、AIGC,推动AI落地终端侧,让AI生态建设并不是匀速发展,而是加速向前。
那么AI PC对于消费者最具吸引力的亮点会有哪些?高宇分享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基于NPU的应用。他指出这将是AI PC优化用户体验效果最明显的发力点。例如,在剪映等视频创作软件中,将智能抠像等负载交由NPU执行可以将用时减少三分之一。
还有基于酷睿Ultra实现实时动态捕捉并生成数字人,其中NPU可以同时处理27个骨骼点、42个手部点位,配合GPU、CPU的三维重建、渲染,发挥XPU多元算力的优势带来效能升级。
其次是生成式AI,如Stable Diffusion等。在发布会上,搭载酷睿Ultra的笔记本通过LCM的方式支持1秒生成一张图片,通过XL+LCM的方式6秒生成一张高清图,速度相较云端并不落后。高宇认为,文生图、图生图等应用将会被更多用户使用。
第三是大模型。高宇表示尽管目前大模型的应用还不够广泛,但随着英特尔牵头建立相应AI生态,那么未来半年或将出现的应用并不是今天可以想到的。
他指出,也许很快就会有研发人员针对PC应用场景训练大模型,从而更好地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各类痛点问题,这一点尤其值得期待。
对于AIGC、大模型,或许目前在云端训练、行业端应用的解决方案不能直接搬运到终端侧,部署在PC中创造价值。但引人关注的是,大模型与生成式AI相比以往不仅是执行用户指令提供服务,而是凭借强大的推理能力,担任了用户灵感助手。
例如在创作场景中,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音频,得益于更强AI算力、更多有价值数据、更先进算法的支持,不仅AI提交的结果更准确、更有用,同时也可以让创作者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更多尝试,从中更容易捕捉灵感,甚至是探索全新的设计、创意形式。
本次发布会的展区中,就可以看到英特尔携手众多艺术家、创作者打造的数字艺术作品,二手玫瑰乐队在现场表演时也利用AI创作了很贴合主题的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