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V单品三千万、全年破亿,影视卡牌成爱优腾“最强”衍生品
从平台到卡商,从直播间到剧粉,2025年影视卡牌从起步阶段渐渐迈向新阶段,节奏、规则、体量都仍需打磨。
娱乐资本论 ·
一张小小的卡牌,现在已经进化为了一项大生意。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灼识咨询发布报告显示,以GMV来计算,去年中国的卡牌行业已经从2019年的28亿元增长至263亿元。预计到2029年,中国卡牌行业的市场规模将逼近450亿元大关。
《哪吒之魔童闹海》卡牌脱销,森罗万象哪吒专区吸引超百万人打卡购买。卡游公司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4年收入已突破百亿元。腾讯音乐收购SM娱乐股份,明确提到了明星小卡的重要性。
这一系列数据和新闻背后,卡牌成为继潮玩手办之后,资本市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自6月初开始,娱乐资本论着手开始调查,并探访了近20位行业人士。我们更关注在卡牌市场如火如荼的今天,每条垂直赛道发展情况如何?不同题材的卡牌产品如果想要实现破圈,他们要面临哪些阻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卡牌厂商们又要如何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
第一篇,我们将聚焦体育卡牌,看看巴黎奥运会结束后,体育卡牌的热度能否持续燃烧;
第二篇,潜入影视卡牌深水区,剖析大厂角力之下,资本将如何重构影视卡牌的价值;
第三篇,关注明星小卡,见证这个受众最广的卡牌品类如何搅动偶像经济的布局。
从球星卡、二次元卡一路火到剧集周边,卡牌早已不再只是粉丝表达喜爱的纪念品,而正在成为平台、品牌、直播间共同下注的新赛道。
“今年我们的卡牌GMV已经过亿,是所有衍生品中表现最强劲的子品类。”见到爱奇艺IP增值授权业务部总经理袁嘉露时,她兴奋地向河豚君透露道,也正是视频平台全面下场,入局影视卡牌的底气所在。
2024年影视卡牌迎来集中爆发:从《莲花楼》《庆余年2》的热卖,到《大梦归离》《永夜星河》接连推出第二弹产品,多个项目陆续跑出千万级GMV。平台开始亲自把控货权、主导品控、自建销售节奏,一场围绕剧集卡牌的商业试验正在悄悄展开。
跟设定集、徽章、手办这些传统影视衍生品比起来,卡牌胜在足够轻、足够快,也足够“能动”。一张小卡,对剧粉来说是情绪寄托,对平台来说能串起会员福利、直播抽卡、电商转化、社交晒图等多条链路,成了IP延展的新节点。
这并不意味着剧集卡牌是一门稳生意。生命周期短、艺人授权复杂、制作周期与剧集排播高度绑定,加上工艺的持续内卷与项目押注的不确定性,剧集卡牌的商业逻辑仍在搭建中。
如果说2024年是影视卡牌元年,赛道仍在试水期,那么2025年行业正在迈向更系统的运营阶段。
平台在强化自营机制,试图用更稳定的节奏将卡牌与剧集同步推进;品牌方也在调整策略,从工艺设计到直播玩法全方位配合平台节奏;而在抖音、小红书等直播场域,用户不只是在拆卡,更是从中获得情绪价值。
当单剧卡牌能卖出几千万GMV,卡牌就不再只是粉丝抽盲盒的娱乐,而成为一场关于延长影视IP生命周期、商业转化和连接用户的新尝试。
它的玩法、模式、节奏都还在打磨之中,但已经成为平台、品牌、用户三方共同押注的内容增量通路。
影视行业这些年不乏衍生品尝试,从定制徽章到设定集、再到联名手办,能跑出流水的项目却屈指可数,而卡牌则成了为数不多能把剧集热度变成实际消费的出口。
影视卡牌市场从2023年底的爱奇艺《莲花楼》起步,到2024年全面提速,再到如今2025年几乎所有平台相关业务都从早期授权模式转向自营模式。
自营意味着卡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供应链上的卡商为平台的服务商,为平台提供一定合作方案;实际货权归属于平台方,平台有着最终的决策权,当然一系列产品的品质责任人也会在签字的自营平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