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友互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咨询软件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近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湖南岳阳9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调节水源、增强气候韧性、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守护湿地,这些城市付出了哪些努力?走,咱一起去这些城市转转,去感受和发现——
看江西九江:“长江最美岸线”
本报记者 王 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嘘——别作声!快看,青头潜鸭在莲蓬丛中捕食咧!” 站在江西九江青栖湖湿地观鸟台上,港口街镇护鸟队队员李洪宝压低嗓门,朝身后队友招了招手,队友心领神会赶忙架上望远镜。
“扑通……扑通……”透过望远镜,只见四五只青头潜鸭争先恐后地扎进水中,扑棱起朵朵水花。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最受关注的关键鸟种之一。“青栖湖靠近鄱阳湖,每年青头潜鸭、白鹤、小天鹅等2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2024年,青栖湖发现了400只青头潜鸭!”李洪宝介绍,“这些年青栖湖湿地环境越来越好,部分青头潜鸭留在本地,候鸟变留鸟,跟我们村民做起了‘邻居’。”
为了守护候鸟家园,一系列举措接续推出:营建生态缓冲带、种植沉水植物、管理洲滩植被……青栖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地。
“区里还组建起护鸟队,队员全年上岗巡护,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李洪宝说,青头潜鸭秉性怯生,今年上半年的筑巢繁育季,大家伙严阵以待,直到6月底30多只鸭宝宝出巢才松了一口气。
九江坐拥152公里长江岸线和鄱阳湖2/3的水域,湿地面积约30.5万公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九江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九江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三年水鸟物种数与种群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4.9%和10.8%,整体增幅达36.6%。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九江对湿地的倾力守护。近年来,九江着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长江干流九江段断面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青栖湖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以上,同时根据水文节律利用排水站灵活控制水位,为青头潜鸭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九江市柴桑区林业局副局长颜小菊说。
九江还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作参与”模式,建立了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在提升湿地生态价值的同时,构建人与候鸟和谐共生的家园。例如,建成10个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示范点,完成440多个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启动湿地系统智慧监测体系,开展后备湿地资源库建设,打造一系列湿地空间……
江西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都昌县,正着力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运作。用地单位通过县里的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购买相应的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即可进行湿地占用申报,节省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凭借生态优势,永修县打造吴城候鸟小镇,推出“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摘、冬观鸟”的旅游线路,带动上千名村民增收致富……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宜红: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资源“家底丰厚”。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对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问题,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湿地合理保护利用成为一道必答题。
九江实践启示我们,答好这道题,要做好这几点:
用“长牙齿”的硬举措织密湿地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湿地保护法、水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岸线整治等工程建设。配套制定完善湿地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等国家标准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分级保护与管理体系。构建湿地保护修复大数据智能采集与监管系统平台,准确把控湿地生态变化并及时预警,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拓宽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湿地既有生态“绿颜值”,又有经济“高产值”,更有社会“好价值”。建立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制定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可探索生态移民搬迁安置补偿、就业补偿、税费减免补偿等多元多样化补偿方式。另外,可总结推广江西湿地资源运营改革和杭州西溪湿地“点湿成金”的经验做法,将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观鸟、教育科普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并非单一地域或流域的任务,而是全球的共同责任。全球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中4条经过中国,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中国方案正在惠及全球。以此次九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应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交流,探索创新湿地保护和利用成功经验与模式,增强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与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赏福建福州:留鸟候鸟满洲头
近日,闽江河口湿地一年一度的“鸟口普查”结果新鲜出炉:闽江河口湿地全年“接待”鸟类223种,累计“打卡”鸟次超14.8万,其中水鸟108种、14.1万只次,林鸟115种、6700只次……
福州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多年来,福州持续开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湿地生态空间共建共享,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单位面积水鸟种类和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吸引了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栖息觅食。
当潮水渐渐褪去,闽江河口湿地的滩涂便铺开一场盛宴:黑脸琵鹭仪态优雅,长喙轻扫浅水觅食;中华凤头燕鸥俯冲入江,衔起小鱼溅落晶亮水花。雁鸭群如流动的云毯浮于江面,白腰杓鹬细足疾走,在泥滩留下星点足迹……
过去,由于长期填海造地、围垦养殖,甚至违规排污,闽江河口湿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人们痛定思痛,一场“生态保卫战”自此打响: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07年,该湿地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接连出台。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针对滨海、河湖等不同湿地类型,制定了精准的分类保护举措,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湿地保护中,福州还建立起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湿地博物馆等载体,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遗产与湿地生态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城市发展样板,吸引众多民众参与体验。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天丽:
如何将“国际湿地城市”这张生态“金名片”转化为市民可触碰、产业可持续、文化可传承的生态财富?可以做好以下三件事:
社会参与是根基,变“被动旁观”为“全民守护”。组建跨街道“湿地共治委员会”,联动“河湖长制”“林长制”网格,设立“民间河长”“湿地卫士”等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岗位,形成立体化、自发式守护力量。创新推广“绿色积分”“湿地银行”等激励机制,让市民参与生态实践可兑换湿地文旅服务或碳普惠权益。设立湿地保护专项基金,助力高校开展红树林修复、智慧监测等技术研发,织就全民守护湿地智慧之网。
湿地经济是引擎,促“生态投入”向“绿金转化”。湿地蕴含着巨大的绿色经济潜能,引导当地居民、青年群体投身湿地友好型产业,如生态农业、可持续渔业、湿地植物手工艺等,并提供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打造家门口的“绿色就业”蓄水池。适度发展观鸟研学、湿地露营、自然疗愈等高附加值深度体验产品,使居民在参与湿地经济活动中获益。
文化传承是灵魂,化“科普展示”为“价值认同”。结合城市历史和文脉,深挖资源、创新表达,如系统梳理湿地与福州船政文化、海丝历史、地方民俗的深层联系,并有机融入宣教内容、展陈设计及景观营造,打造辨识度高的福州湿地文化IP。通过全媒体传播、环境艺术创作、主题节庆活动等讲好湿地保护的精彩故事,使守护湿地内化为市民的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让湿地成为传承闽都文脉的“活态课堂”。
品湖南岳阳:生态修复靠细节
本报记者 禹爱华 本报通讯员 陈丽虹 张 鸿
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湿地内,一头雄性麋鹿正缓缓踏入泥潭。不远处,更多雄鹿或横卧或站立,不时用淤泥和青草装饰着自己,伺机向雌鹿示好——这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6至8月繁殖季的生动图景。
“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彰显地位,争夺交配权。”保护区副局长宋玉成举起望远镜说。如今,300多头麋鹿在此繁衍生息。而1998年,这里的麋鹿仅有10头左右。
从濒临消失到野性复苏,人们用倾力守护书写一座城市与濒危物种保护的故事。
明星麋鹿“点点”的经历是这场守护的生动注脚。2012年获救的“点点”,如今已是8个孩子的妈妈。自2016年建成以来,麋鹿救护避难中心,已救助伤病麋鹿超70头。麋鹿致害补偿从试点扩展至洞庭湖全域,解决了百姓与麋鹿和谐共处的后顾之忧。
通过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472处非法矮围被拆除,50.58万亩欧美黑杨被清退,环湖污染企业全部退出,湿地终于喘过气来。
生态修复的成效藏在细节里:湿地植物种类从2007年的280余种增至390余种,为麋鹿、候鸟提供了充足食源。
保护区为提高东洞庭湖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先后引入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的麋鹿个体,使种群杂合度提升18%,东洞庭湖麋鹿种群的发展优势与避险能力显著优于单一种群,实现了“1+1+1>3”的基因互补。360多亩的麋鹿苑构建起“救助—繁育—野化—放归”体系。
2025年新增的50头幼鹿,已能跟着母鹿在浅滩觅食。累计放归的26头麋鹿,早已融入野生种群。不同于其他保护区,这里的麋鹿在无人工干预的环境中自然繁育、自由生存。宋玉成和同事几乎每周都会外出巡察,见证着这群“野化程度最高”的麋鹿展现出比人工圈养群体更强的环境适应性,繁殖率与避险行为均更优。
南华大学碳中和与核能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彩平:
当麋鹿的倩影驰骋大地,当江豚的微笑重现碧波,当万鸟的羽翼划破长空,这片千顷碧水正向世界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健康的湿地是“蓝色碳库”。湿地植被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能大量吸收并长期封存二氧化碳。通过湿地修复、污染攻坚、总磷削减、十年禁渔等组合拳,岳阳市综合施策全面整治湿地生态环境,有效减少了对湿地的破坏,促进了湿地生态的修复,其固碳能力随之增强。
同时,岳阳市充分发挥湿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湿地旅游品牌。例如,每两年一度的“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吸引了众多鸟类爱好者。还有“芦苇艺术节”“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等特色活动以及一系列湿地旅游线路,不仅展示了湿地的生态之美,还通过文旅融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国多地的湿地保护工作已探索出多样化的价值实现模式:洞庭湖通过“湿地+文旅”将救助站转型为生态综合体,带动周边形成绿色经济带;重庆梁平区创新“小微湿地+”模式,将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完美结合;盘锦辽河口推行“水鸟友好型”稻蟹共养,让昔日盐碱地焕发新生……
尽管我国湿地保护成效显著,然而,湿地生态保护和固碳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还需下功夫:一是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共治机制,在保护与发展协同中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二是探索建立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湿地+”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三是培育一批懂生态、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智力支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京ICP备12004265号-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4961-14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京ICP证000006号|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