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龙鳞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这个问题从一小撮人的不理解到如今终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吐槽,很多消费者也重新拥抱了油车。
中国标准车位宽度2.4米,这个数字自1998年沿用至今。然而翻开当下热门新能源车的参数表,极氪001车宽1999mm,理想L9达到2018mm,问界M9更是突破到2045mm......
20w出头的比亚迪汉,车长4.98m,车宽1.91m,30万的极客001车长4970,车宽1999。被划入中型车到蔚来ET5,车身宽度都超过了奔驰S400L。比亚迪汉唐腾势方程豹,全是宽车,通过性都不算好,现在秦L都1900了。
这些庞然大物停进标准车位后,两侧仅剩20厘米空隙,开车门变成了一场需要精准控制的"杂技表演"。
现在国内这些中大型车也走入平常百姓家了,所以无论是车主还是路人都感受到了大车带来的不便。
主要原因可能是电动车底下的那块电池了。电池在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把电池做得越轻,重量能量密度就越大;把电池体积做得越小越紧凑,体积能量密度就越大。在电化学技术还没有重大突破之前,通过物理手段提升能量密度的幅度都是比较有限的。毕竟除了考虑续航能力之外,电池包自身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非常坚固的外壳和一些内部加强结构都必不可少。
在这种情况下,电动车需搭载大容量电池组,更宽的车身能优化电池模块布局,避免挤压座舱空间。例如,电池平铺在底盘后,加宽车身可提升电池容量,直接延长续航里程。
电车是用电池电机的结构替换了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但在电车中,四轮电机配置需更宽轮距容纳大功率电机,同时复杂悬架系统(如电磁可变悬架)也需额外横向空间。
加上新能源车主打所谓的大空间,移动的家,似乎就没有考虑过通过性、停车这种刚需问题。现在各家的纯电平台既要通过“四轮四角”设计来增加轴距(纵向空间),也要把车身做得更宽来增加横向空间,得以塞入一块更大的电池。
第一个麻烦就是有车位停不了,停进去开门怕剐蹭,这说有闹心。事实上,很多人第一次买车,他们关注点很少落在车宽上,认为越宽越好,越宽越霸气,越舒适,越有面子。
而车企也从来没有跟消费者提过这个痛点,这些车企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在城市拥堵、车满为患的今天,热门商圈、景区、学校、医院停车位本来就紧张,停车的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很多人周末或者节假日出游考虑的首要问题。
如果你开车出游,到达目的地转悠半天全停满了,这种焦灼的心情很多人都碰到过,但更让你崩溃的是,有车位,因为车宽你停不进去,虽然说,现在新能源车大多也有360全景影像和自动泊车系统,勉强停进去,车轮压在车库边线上,怕的是旁车挨着又是一辆新能源宽车,两边都难打开车门,那种心情才是真正抓狂。你怕自己开车门蹭到他,出来后担心对方开车门蹭到你的车。
有网友表示,买了一辆新能源车,车身宽度1.98米,准则车位2.4米宽度,他说自己每次停车时,都得小心翼翼地倒进去。否则门都打不开。好几次试图从车里下车,居然差点卡住,得侧着身子才能出来!尤其是要小心翼翼的避免不要剐蹭到旁边的车。
而这位朋友每次看到其他的燃油轿车丝滑停车,轻松入库,自然的打开车门下车,那种停车的畅快与舒适感,让笔者的朋友羡慕不已。
而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公司楼下车位,普通车位非常紧张,立体车位常年空一半,你开个两米宽的车,到了公司立体车位根本停不进去,普通车位全满了,楼上马上就要开会,这个时候真的很尴尬,换车的心情尤其强烈。
车宽带来的另一个痛点是常规用车的窄路通过性需求无法满足。
作为中年人,笔者感触很深的三个用车停车的重灾区,就是学校、医院、菜场。尤其是开车去学校接送小孩上下学,一般来说,在各城市学校的门口,往往都是窄路,每到上下学时间节点,学校附近的马路都是堵得水泄不通。
很多时候,双向车道实际通行宽度仅约4米,在这种窄路会车,路边侧方位停车,都是在非常拥挤的空间内腾挪,多辆宽车并行易引发拥堵与剐蹭。这个时候,常去的都知道,这种地方开个两米宽的大车,你是真的尴尬,这个时候,车越小,越好停,越容易找到位置,越容易挤进去接到孩子。
而且车身宽度的增加,也带来了车辆的转弯半径变大的问题,这对于那些车身宽度接近2米的大型车来讲会更加明显。这在车多人多的窄路掉头尤为不方面,尤其是高峰期后面的车喇叭一直按,这种感觉非常糟心。
现在很多人买车主打一个走街串巷寻找美好生活,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1850左右的车宽带来的幸福体验直线上升,因为出行旅游,路况未知,汽车的通过性很重要,窄道是不可预料也是不可避免的,车越宽,你在路上越闹心,车越宽,越不好找地方停。
然而很多消费者却发现,找一辆高档次的车,车宽合适的,却是现在国产电车的空白,也是很多人隐藏的痛点,尤其是被宽车折腾过,这个痛点尤为明显。宽度适中,有点档次,BBA恰恰是卡中了这个位置。因此我们看到,为何BBA在中国市场依然是许多人的心头好。
这不仅仅是档次与BBA主打的底盘调校与发动机性能与操控感更好,还在于车宽适中。这是BBA最后的生存空间,也是国产车最大的盲点。因为现在市面上宽度适中的高档车国产新能源,宽度适中+档次三十万左右+国产新能源几乎没有,几乎是零车型。这也导致这部分有严格需求的群体,全去买BBA了。
有消费者表示:“有三十万,我非常想支持国产车,但是按照现在的车型,按照我车宽1850左右的需求,国产车就是空白,首选全是BBA。我被迫把1850的宽度放到了1900,这样才能有那么几个车型可以选择。但是,1900立体车位就不行了,只要加了车宽需求+档次,只有BBA。”
中国市场的特点就是部分消费者喜欢大车,就要内部空间大才坐着舒服,又能拉货,这是因为大部分家庭只有一辆车,所以要尽可能的满足所有需求,但由此带来的通过性、停车、驾驶困难等问题,慢慢的被消费者感知到,其实随着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个痛点会越来越明显。
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中产阶层又重新用回了BBA。
电动化是用电机代替了发动机,但由此因为电池问题带来的车宽问题,需要厂商花力气解决的痛点。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纯电车的普及,加上这膨胀的尺寸,以后停车问题势必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国家迟早会出某些政策进行限制。
而车企解决这个痛点,能从燃油车群体中争夺不少用户,解决的越早,能争取的用户越多,厂商们是时候要对用户的真实痛点上点心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作者:王新喜,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这个问题从一小撮人的不理解到如今终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吐槽,很多消费者也重新拥抱了油车。
中国标准车位宽度2.4米,这个数字自1998年沿用至今。然而翻开当下热门新能源车的参数表,极氪001车宽1999mm,理想L9达到2018mm,问界M9更是突破到2045mm......
20w出头的比亚迪汉,车长4.98m,车宽1.91m,30万的极客001车长4970,车宽1999。被划入中型车到蔚来ET5,车身宽度都超过了奔驰S400L。比亚迪汉唐腾势方程豹,全是宽车,通过性都不算好,现在秦L都1900了。
这些庞然大物停进标准车位后,两侧仅剩20厘米空隙,开车门变成了一场需要精准控制的\"杂技表演\"。
现在国内这些中大型车也走入平常百姓家了,所以无论是车主还是路人都感受到了大车带来的不便。
主要原因可能是电动车底下的那块电池了。电池在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把电池做得越轻,重量能量密度就越大;把电池体积做得越小越紧凑,体积能量密度就越大。在电化学技术还没有重大突破之前,通过物理手段提升能量密度的幅度都是比较有限的。毕竟除了考虑续航能力之外,电池包自身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非常坚固的外壳和一些内部加强结构都必不可少。
在这种情况下,电动车需搭载大容量电池组,更宽的车身能优化电池模块布局,避免挤压座舱空间。例如,电池平铺在底盘后,加宽车身可提升电池容量,直接延长续航里程。
电车是用电池电机的结构替换了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但在电车中,四轮电机配置需更宽轮距容纳大功率电机,同时复杂悬架系统(如电磁可变悬架)也需额外横向空间。
加上新能源车主打所谓的大空间,移动的家,似乎就没有考虑过通过性、停车这种刚需问题。现在各家的纯电平台既要通过“四轮四角”设计来增加轴距(纵向空间),也要把车身做得更宽来增加横向空间,得以塞入一块更大的电池。
第一个麻烦就是有车位停不了,停进去开门怕剐蹭,这说有闹心。事实上,很多人第一次买车,他们关注点很少落在车宽上,认为越宽越好,越宽越霸气,越舒适,越有面子。
而车企也从来没有跟消费者提过这个痛点,这些车企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在城市拥堵、车满为患的今天,热门商圈、景区、学校、医院停车位本来就紧张,停车的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很多人周末或者节假日出游考虑的首要问题。
如果你开车出游,到达目的地转悠半天全停满了,这种焦灼的心情很多人都碰到过,但更让你崩溃的是,有车位,因为车宽你停不进去,虽然说,现在新能源车大多也有360全景影像和自动泊车系统,勉强停进去,车轮压在车库边线上,怕的是旁车挨着又是一辆新能源宽车,两边都难打开车门,那种心情才是真正抓狂。你怕自己开车门蹭到他,出来后担心对方开车门蹭到你的车。
有网友表示,买了一辆新能源车,车身宽度1.98米,准则车位2.4米宽度,他说自己每次停车时,都得小心翼翼地倒进去。否则门都打不开。好几次试图从车里下车,居然差点卡住,得侧着身子才能出来!尤其是要小心翼翼的避免不要剐蹭到旁边的车。
而这位朋友每次看到其他的燃油轿车丝滑停车,轻松入库,自然的打开车门下车,那种停车的畅快与舒适感,让笔者的朋友羡慕不已。
而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公司楼下车位,普通车位非常紧张,立体车位常年空一半,你开个两米宽的车,到了公司立体车位根本停不进去,普通车位全满了,楼上马上就要开会,这个时候真的很尴尬,换车的心情尤其强烈。
车宽带来的另一个痛点是常规用车的窄路通过性需求无法满足。
作为中年人,笔者感触很深的三个用车停车的重灾区,就是学校、医院、菜场。尤其是开车去学校接送小孩上下学,一般来说,在各城市学校的门口,往往都是窄路,每到上下学时间节点,学校附近的马路都是堵得水泄不通。
很多时候,双向车道实际通行宽度仅约4米,在这种窄路会车,路边侧方位停车,都是在非常拥挤的空间内腾挪,多辆宽车并行易引发拥堵与剐蹭。这个时候,常去的都知道,这种地方开个两米宽的大车,你是真的尴尬,这个时候,车越小,越好停,越容易找到位置,越容易挤进去接到孩子。
而且车身宽度的增加,也带来了车辆的转弯半径变大的问题,这对于那些车身宽度接近2米的大型车来讲会更加明显。这在车多人多的窄路掉头尤为不方面,尤其是高峰期后面的车喇叭一直按,这种感觉非常糟心。
现在很多人买车主打一个走街串巷寻找美好生活,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1850左右的车宽带来的幸福体验直线上升,因为出行旅游,路况未知,汽车的通过性很重要,窄道是不可预料也是不可避免的,车越宽,你在路上越闹心,车越宽,越不好找地方停。
然而很多消费者却发现,找一辆高档次的车,车宽合适的,却是现在国产电车的空白,也是很多人隐藏的痛点,尤其是被宽车折腾过,这个痛点尤为明显。宽度适中,有点档次,BBA恰恰是卡中了这个位置。因此我们看到,为何BBA在中国市场依然是许多人的心头好。
这不仅仅是档次与BBA主打的底盘调校与发动机性能与操控感更好,还在于车宽适中。这是BBA最后的生存空间,也是国产车最大的盲点。因为现在市面上宽度适中的高档车国产新能源,宽度适中+档次三十万左右+国产新能源几乎没有,几乎是零车型。这也导致这部分有严格需求的群体,全去买BBA了。
有消费者表示:“有三十万,我非常想支持国产车,但是按照现在的车型,按照我车宽1850左右的需求,国产车就是空白,首选全是BBA。我被迫把1850的宽度放到了1900,这样才能有那么几个车型可以选择。但是,1900立体车位就不行了,只要加了车宽需求+档次,只有BBA。”
中国市场的特点就是部分消费者喜欢大车,就要内部空间大才坐着舒服,又能拉货,这是因为大部分家庭只有一辆车,所以要尽可能的满足所有需求,但由此带来的通过性、停车、驾驶困难等问题,慢慢的被消费者感知到,其实随着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个痛点会越来越明显。
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中产阶层又重新用回了BBA。
电动化是用电机代替了发动机,但由此因为电池问题带来的车宽问题,需要厂商花力气解决的痛点。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纯电车的普及,加上这膨胀的尺寸,以后停车问题势必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国家迟早会出某些政策进行限制。
而车企解决这个痛点,能从燃油车群体中争夺不少用户,解决的越早,能争取的用户越多,厂商们是时候要对用户的真实痛点上点心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作者:王新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