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牵着智能仿生机器恐龙在展区中漫步,引来一路围观;另一边,情感陪伴机器人女孩却一脸不高兴,身旁的程序员向观众解释,是隔壁机器人打鼓声太吵,“不吵了她才会高兴”……
在2025外滩大会上,一幕幕未来场景呈现在眼前。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可控核聚变……这些曾看似遥远的技术,不再被孤立地讨论,而是被置于社会福祉、伦理规范与文明发展的宏大框架中重新审视。
更引人深思的是,它们共同指向一个坚实温暖的人文命题: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又如何从容面对未知的各种可能。
今天(9月13日)是2025外滩大会的最后一天。如果要给它做一个总结,那么始终坚持与引领科技为人的技术价值观,一定是它的独特气质。
尽管已经做了无数畅想和准备,2025年,科技浪潮的红利触达每个人的速度之快,仍然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期。
当提问和思考的能力不再专属于人类,今年的外滩大会尝试打开人机对话的通道,向全球主流大模型发出邀请,收集到AI最想向人类提出的十大问题。这十个问题又回流到会场内外,为思考和观察人类实践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很多来自AI的问题已经非常具体和现实:“在利用我来降本增效之外,哪些岗位需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你会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我的各种帮助吗?”、“当我越来越强大,你会担心自己养虎为患吗?”……
来自大会的讨论,则是期待与警惕交织,兴奋与焦虑同在。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提醒,AI已经成为我们的助理,很快会变成伙伴,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到AI将会对年轻人就业带来冲击。张院士建议,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考虑,未来能给年轻人创造什么样的机会。
“人工智能为人类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价值,但也正在冲击人类的主体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指出,不仅要让AI与人类的价值对齐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向善,人类也要主动对齐AI,确保负责任地应用AI。
72岁的退休上海护士孔基华,却有着朴素的乐观。在外滩大会上,她被AI医疗能做的事深深震撼,感慨这对解放医护劳动力、帮助病人前期治疗有很大作用。“但机器毕竟不是人。”她觉得,尽管AI能做的越来越多了,但没法替代人,“AI对病人的体贴”跟医护人员不能比拟。
作为新生代的科技实践者,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给出的解法是, “忘记过去的经验,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认为,与其担心竞争和被取代,不如从自身找到优势,“AI时代非常重要的是减少噪音,保持热情,想清楚自己在哪方面比AI更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终身教授Hillbot创始人苏昊苏昊则强调,未来能够有勇气破除旧的认知框架、去拥抱新形态、愿意学习和挑战的人会更有竞争力。
“单有速度,不是进步。”《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的选择,为了商业优势,不顾安全边界部署技术的冲动。历史已多次证明,速度和安全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们构建自我修正的机制闭环。
“人类需要被保护的地方,就是AI前行的方向”
如何与技术浪潮共存,真正为所有未知的可能做好准备?
外滩大会预演了这样一种“人机共生”的未来:
会场里套着保安服满场巡逻的是机器狗;厨房里颠勺的机器人,不断把炒好的红烧肉倒进盘子;老人穿戴着助行外骨骼,轻快地走动;按摩床上,机械手臂正在模拟中医手法给患者做理疗;扒拉在人身上摇头晃脑的卡皮巴拉是一个AI萌宠;集“急诊室”、“名医馆”于一体的 “AI诊室” AQ,正在模仿真人医生看诊思路,循序渐进引导用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给出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