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百万字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两都赋》之《乡关何处》新书分享暨文化IP产业转化交流会在望京全民畅读小街图书馆举行,出版、传媒、文化艺术、影视、金融投资、读者等领域的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对这部小说的IP转化、影视改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两都赋》之《乡关何处》是一部以真实人物原型、真实故事为基础、饱含家国情怀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故事讲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到解放前夕,洛阳偃师两个普通百姓家族的命运变迁史,反映了他们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面临军阀混战、盘剥压迫、日寇入侵、花园口决堤等一系列天灾人祸,爆发出强韧的生存力量和革命反抗精神,并最终看到了家国新生的曙光。
小说名为《两都赋》,写的却是普通百姓“生存与文明”的故事,他们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他们救国救民无畏牺牲的精神,他们宽厚仁义守望互助的优秀品行,都让这部作品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我们能从书中看到先辈们挣扎生存过的历史,更能看到文明沉淀在我们身上的力量,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有文明基因、有文化力量的作品。
书中原型人物之一,本书主要素材提供者,85岁的豫剧大师潘雪芬老人提及两岁跟父母逃难的情形,依旧感喟不已,唱戏、流浪、讨饭,整日饿肚子,为了给她寻条活路,父母一度想把她卖掉,历尽艰辛才活到了解放。她以第一人称视角,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家族的真实苦难史与奋斗史,生动刻画了父亲潘庆昇(书中周钧儒原型)身中27刀后带领家人逃荒,并将洛阳曲子在陕西发扬光大的坚韧生命力。潘雪芬老人还用“三个包袱”(碎布头、白鞋、挽联)的感人细节,描绘了她的婆婆贾秀茹老人(书中康宜俭原型)77年守寡的艰辛与深情,追忆了她的公公刘之翰(书中祁书瀚原型)作为地下党员为革命从容赴死的英雄事迹。另外,令人更加感佩的是她以85岁高龄,亲自手写、学习电脑打字整理了30多万字的原始素材,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最为宝贵的根基。她的发言是整部作品情感的源头与历史的基石,传承着家族记忆背后不屈不挠的生存精神与家国情怀。
本书作者之一书石女士阐述了创作这部小说的意义:我们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路,我们活了下来,我们没有丢失这个民族的优秀文明。明确提出了本书创作的“三大原则”:正视苦难但不消费苦难;不写狭隘生存竞争,而写大时代下的命运;展现绝境中人性的善良与光辉。通过讲述“宁死不卖孩子”、“祖父为革命牺牲”、“乡亲接济活命”三个原型故事,凝练出小说的三重精神内核:顽强的生存精神、无畏的救国精神、底层的互助精神。她的发言清晰定义了作品的价值观,即通过书写苦难,最终抵达的是对民族文明韧性与人性光辉的颂扬。
本书选题策划、作者之一刘乃艺先生回忆了十五年来推动这部书面世的过程,在策划之初就后续的IP转化和改编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希望它能成为一部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能代表中原和关中地区百姓命运变迁的作品。他分享了《两都赋》长达15年的诞生历程,从家族的责任感出发,到最终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作者,体现了创作者的执着与坚守,还披露了IP孵化的前瞻性布局,包括已成功运营的短视频账号《豫剧潘公子》(一年自然流量近千万),证明了故事内容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作为书中原型人物的后人,刘乃艺现场朗诵了祖父刘之翰烈士英勇就义前留给祖母的深情的家书——先烈救国救民、舍小家为大义的情怀,令现场观众几度哽咽,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展现了作品背后深厚的家国情感。
中华网总编慈锋先生表示,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活着、传承、家国大义,在那样灾难深重的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不仅没有失去人性的善良、仁义、宽厚的品性,更把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烙印在我们的骨子里,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他指出,以潘雪芬老人所代表的从那一代走过来的中国人,所展现的那种坚忍和向上的精神,正是本书要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同时,他用“家国同构”的理论概括,描述和解读了《两都赋》之《乡关何处》如何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密码。他表示:中华网将是《两都赋》之《乡关何处》IP产业转化的重要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