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三季度财报季来临之际,全球企业已披露受美国关税影响的成本超 350 亿美元。不过,随着新贸易协定降低了企业受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冲击,许多企业已下调了最初的损失预期。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已将美国关税水平推升至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最高点,总统本人也频繁威胁要征收更多关税。但总体而言,此前令众多企业陷入停滞的 “迷雾” 正逐渐消散,企业高管得以对成本进行预测并制定规划 —— 包括适度提高部分产品价格。
路透社对 7 月 16 日至 9 月 30 日期间数百家企业的声明、监管文件及财报电话会议的分析,企业预计 2025 年合计财务损失将达 210 亿至 229 亿美元,2026 年经测算的影响规模近 150 亿美元。
这一总计超 350 亿美元的损失规模,与 5 月统计的 340 亿美元相比略有上升 —— 而 5 月正值特朗普在 4 月推出 “解放日关税”(Liberation Day tariffs)、扰乱全球供应链之后不久。但这一数据背后暗藏趋势变化:损失规模上升主要源于丰田汽车(股票代码:7203.T,点击打开新标签页)95 亿美元的预期损失;而在特朗普与欧盟、日本达成低税率贸易协定后,许多其他企业已下调了此前预测的 “最坏情况” 损失。上述数据综合了一组存在重叠的企业所提供的年度及部分年度预期,两组统计均涵盖约 60 家企业。
法国烈酒制造商人头马君度(Remy Cointreau,股票代码:RCOP.PA,点击打开新标签页)与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股票代码:PERP.PA)均在欧盟达成贸易协定后,下调了关税损失预期;索尼(股票代码:6758.T,点击打开新标签页)也于 8 月下调了相关预测。特朗普政府还设定了部分豁免条款,例如巴西出口商品中仅约三分之一需面临 50% 的关税。
“关税政策正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认为,关税将成为企业运营方程式中的又一个变量,我们需要做好应对准备,也必将做好应对准备。” 斯特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股票代码:STLAM.MI,点击打开新标签页)CEO 安东尼奥?菲洛萨(Antonio Filosa)在 10 月中旬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同时披露了一项为期四年、金额 130 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业投资新细节。斯特兰蒂斯集团曾在 7 月警告称,今年将因关税损失 15 亿欧元。
“我认为,在部分双边贸易协定上,我们似乎已达到了某种‘稳定节点’。” 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副秘书长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表示,“但未来仍将存在更大的复杂性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一个典型例子是:特朗普本月早些时候提出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 100% 关税的想法;而在周五(10 月 18 日),他又表示拟议的关税 “不可持续”,并将美中贸易谈判近期出现的紧张局势归咎于中方。
消费与制造业受冲击最严重
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数据,标准普尔 500 指数(SP 500)成分股企业今年 7-9 月季度的盈利增长率预计为 9.3%,较二季度的 13.8% 有所下滑。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信息技术(IT)行业,而该行业的增长则由人工智能(AI)投资推动。欧洲斯托克 600 指数(Stoxx 600)成分股企业同期盈利增长率预计为 0.5%,同样低于上一季度的 4%。
关税带来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依赖 “非贸易协定伙伴国” 的企业。
严重依赖越南及其他亚洲国家供应商的耐克(Nike,股票代码:NKE.N,点击打开新标签页),上月末将关税影响预期从 10 亿美元上调至 15 亿美元。在欧洲,特福(Tefal)厨具母公司赛博集团(SEB,股票代码:SEBF.PA,点击打开新标签页)近期下调了利润预期,称由于消费者受关税影响采取观望态度,需求已出现疲软;HM 集团(股票代码:HMb.ST,点击打开新标签页)也警告称,美国进口关税将在截至 11 月的季度中对利润率造成更大压力。
“HM 对四季度的美国市场持谨慎态度,这既与关税对毛利率的影响有关,也与消费者情绪密切相关。”HM CEO 丹尼尔?埃尔弗(Daniel Erver)对路透社表示,“我们已看到了价格上涨的趋势。”
路透社追踪数据显示,“产品提价” 是企业提及最多的关税影响结果。
包括福特(Ford,股票代码:F.N,点击打开新标签页)、斯特兰蒂斯、大众汽车(Volkswagen,股票代码:VOWG.DE,点击打开新标签页)和丰田在内的汽车制造商,已合计披露数十亿美元的关税相关成本。例如,福特预计累计损失将达 30 亿美元。
不过,随着特朗普政府开始为美国汽车制造业提供大幅关税减免(此举或可有效抵消主要车企面临的诸多成本压力),汽车制造商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乐观情绪已有所上升。
制药企业也已开始推进与 “美国关税豁免” 挂钩的药品定价及生产协议。辉瑞(Pfizer,股票代码:PFE.N,点击打开新标签页)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股票代码:AZN.L,点击打开新标签页)已率先行动,预计其他企业将纷纷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