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战新 申公豹
释永信事件,震碎了无数人的三观。
据官方通报,释永信不仅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还涉嫌刑事犯罪。
《天龙八部》一夜翻红,鸠摩智的扮演者李国麟荣升“最牛预言家”。
在电视剧的画面中,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私通生子的丑闻曝光后,鸠摩智破口大骂“少林寺原来是一个暗藏春色、藏污纳垢之所”。
甚至还有人创作了一首调侃释永信的打油诗:搂着姑娘念着经,不负如来不负卿。我笑和尚过得苦,和尚笑我没路虎。佛门本是清净地,院内只停法拉利……
不过,调侃归调侃,更应该冷静思考。少林寺藏了这么大一个蛀虫,难道没人发现吗?
当然有。从2011年开始,不断有人举报释永信的劣迹,相关新闻还多次上热搜。
2015年7月,少林寺武僧释延鲁公开指控释永信非法取得方丈位置、拥有双重户籍、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饮酒吃肉、不守戒律私。 2022年4月,少林寺旗下公司以4.52亿元竞得郑州商业用地后,匿名举报信涌入住建部门,质疑寺庙资本扩张。
结果呢?方丈地位稳如泰山。
为什么能挺过一关又一关?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是一整条利益链的“关键节点”。
释永信华丽的袈裟底下,藏着一本触目惊心的经济账。
如今的少林寺,早已不是青灯古佛,而是注册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商业巨兽。
2022年,少林寺以惊人的4.52亿元巨资竞得郑州核心地段土地,方丈跨界涉足房地产领域,其魄力令不少开发商都望尘莫及。
尽管自称月薪仅七百,但方丈的一件明代云锦袈裟就价值16万,反差令人咋舌。
在释永信的精心策划下,“少林”二字已蜕变为极具商业价值的国际品牌。从功夫表演到文化衍生品,再到遍布全球的加盟授权,佛法似乎成了商业包装的华丽外衣,僧侣们则更像是品牌运营的专业团队。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少林寺对外宣称连年亏损,但其仅门票与香火收入就高达每年2.8亿元以上,巨额资金流向成谜。
释永信商业帝国的野蛮扩张,得益于一个法律上的空子。
在2017年《民法总则》实施前,中国寺庙在法律层面处于模糊地带,不具备法人资格,理论上不应拥有银行账户。
那么,香火钱究竟流向何方?多数情况下,这些资金可能直接进入了方丈或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账户。方丈权力之大,几乎等同于“土皇帝”,财务透明度极低,企业所得税、员工社保、会计资质等问题均是一笔糊涂账,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荒诞不经的现象。
曾有某地“高僧”圆寂后,其子女凭借银行卡轻松取走寺庙多年积蓄的香火钱,更有甚者,继承人的出生时间竟与“高僧”出家后的时间段高度吻合,令人啼笑皆非。
释永信之所以能操控多家公司、利用香港壳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正是得益于这一监管盲区。
身处名利场中心的释永信,引来了诸多争议与质疑。面对种种举报,他总能巧妙应对,游刃有余。
这既得益于他个人在公共舆论与体制边缘的精准拿捏,也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利益链条。少林寺作为某省、某市的重要文旅资源,对当地旅游收入、就业、GDP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地方的“文旅支柱”。在这样的背景下,方丈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另外,释永信还成功将“少林功夫”打造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通过各类海外演出、文化工程等活动,他本人也成为了这一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释永信之所以能在争议中屹立不倒,关键在于他能够同时满足文化系统对名片的需求与宗教系统对典型的要求,成为了一个连接多方利益的“超级纽带”。
怪不得有人调侃,“达摩祖师看到了释永信,都得尊称一声释总”。
释永信事件,其实也是佛教寺庙过度商业化现象的缩影。
在当今的世界主流宗教中,佛教最为特殊,与金钱的关系也最近。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社会虽也存在寺堂经济与腐败问题,但与佛教相比,其在金钱追求上的热忱与紧密程度仍显逊色。
佛教吸纳社会财富的能力,不容小觑。
唐朝后期,全国寺庙林立,占地广阔,僧尼众多,依附者更是不计其数,且寺庙享有免税免役特权,严重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20世纪50年代,藏区调查显示,大量土地与金银皆掌握在寺院手中,宗教权贵欺压农奴,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佛教寺院不仅坐拥巨资,更积极投身财富追求。民主改革前,拉萨三大寺高利贷业务庞大,达赖喇嘛本人亦涉足其中。汉传佛教中,僧侣“搞钱”之风亦盛,《红楼梦》中的水月庵老尼姑便是典型,利用权势谋取私利。
时至今日,佛教寺庙虽已失去政治与社会统治力,但赚钱手段却愈发高明,资金实力甚至超越部分上市公司,河南少林寺、上海静安寺等皆是明证。2022年,杭州灵隐寺一场小卖部拍卖会,以260.3万元高价成交,足见寺庙“吸金”能力之强。
中国佛教何以成为财富吸纳工具?这与其教义体系与中国文化土壤息息相关。
佛教教义深奥,神仙体系复杂,僧人集团成为信众与诸神之间的桥梁,甚至僧人也可成佛成神。于是,信众对佛的虔诚与供奉,逐渐异化为对僧人的崇拜与奉献。网上有个流传的段子说,“僧人就是赚信仰差价的中间商”。
同时,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融合,将财神信仰纳入神祇体系,使得求财成为佛教信仰的一部分。近几十年来,社会上“向钱看”的风气更助长了这一趋势,信众企图通过“行贿”神仙来获取财富回报,而行贿的财富最终落入神的代理人之手。
释永信的出现,有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他的倒台是一个信号,但很可能不是终点。
如何防止出现下一个“释永信”?
需要从根源重建规则,将失控的宗教商业巨兽关进制度牢笼。让信仰归信仰,商业归商业。
僧人念经修行,追求精神境界;寺庙的田产、房产、文旅开发、品牌运营等世俗事务,应交由受《公司法》约束的专业市场主体打理。
同时,所有宗教场所的捐赠与经营收入,也必须建章立制,强制纳入统一、严格、透明的财务监管与审计体系。
唯有让香火回归虔诚,让经声洗去铜臭,佛教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净土,为社会注入温润的精神力量。
当下,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地缘冲突此起彼伏,通缩压力如影随形,普通人如何在这场风暴中守护钱袋子?
我们有份“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你解读宏观、经济、政策、楼市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动向,199元/年,全年48期,帮助大家看清趋势,直达本质的财富信号。
最近恰逢智谷趋势12周年庆!为回馈各位读者朋友,现在订阅,我们还将加赠——
1、《5节宏观分析框架课(音频)》
2、1场《下半年市场展望闭门分享》
扫码入圈,看清趋势,消除迷茫,仅限50个名额。
参考资料:
1、《释永信翻车,关键并不在于财色破戒》,冰川思享号
2、《中国佛教为什么成了跟金钱最紧密,最容易商业化的宗教?》,阜成门六号院
3、《释永信华丽的袈裟底下,藏着一本触目惊心的经济账》,堵钱眼的申公豹
4、《释永信背后的巨额财富,是一笔糊涂账……》,功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