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战略错失后,光明乳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光明乳业竞争战略分析 战略失败造成的惨痛教训怎么挽救
创始人
2025-11-21 15:52:35



11月10日落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光明乳业(600597.SH)又上演了一波“秀肌肉”的操作。

今年,它带着子公司新莱特高调亮相,以参展商、供应商、服务商三重身份深度参与进博会,包揽了多个奖项。新莱特还在大会上展示了其多元产品矩阵,并推出了两款新产品。

然而,光明乳业的经营压力并不会因为一场热闹的展会而消失。

从今年的三季报来看,光明乳业主业持续承压,其大本营和全国市场的份额均受到挤压,仅剩的“鲜奶优势”,也在快速消失。

更刺眼的是,9月底,新莱特“卖厂止损”的行为,将它在十五年前的战略误判摆上了台面。

常温还是低温?20年前的失误

光明乳业正经历漫长的“寒冬”。

2021年,光明乳业营收达到292.06亿元,距离300亿大关仅一步之遥。但自那之后,光明乳业不仅没能再进一步,反而连续四年下滑。

2022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的营收分别下滑3.39%、6.13%、8.33%、0.99%,其市场占有率从巅峰期的12%跌到5.7%。

盈利状况也变得起伏不定。2022年,光明乳业扣非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下滑61.08%,2023年,其扣非净利润又暴涨210.07%至5.23亿元,2024年又同比下滑67.48%至1.7亿元。

2021年至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8.35%、18.65%、19.66%、19.23%、17.65%,低于同期伊利股份的30.62%至36.05%,也低于蒙牛乳业的36.75%至41.75%,甚至不及行业第四的新乳业。

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背后,光明乳业在大本营和全国市场的份额均受挤压。

财报显示,2022年-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上海市场营收变动幅度为-6.86%、-4.13%、-5.39%、-4%,其他市场营收变动幅度为-5.07%、-13.3%、-14.73%、-3.6%。

光明乳业的低温鲜奶优势正在快速消失。公司在华东市场的份额已经从45%持续下滑。自2023年以来,君乐宝“悦鲜活”、新乳业“24小时”、伊利“金典鲜牛奶”相继进军长三角,自建冷链、抢订奶源,光明低温鲜奶单价被迫下调8%,毛利率压缩4.3个百分点。

光明乳业的业绩下滑,有行业性的原因。自2022年以来,中国乳业便进入周期性调整,原奶供需矛盾、消费端持续低迷等。

不过,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当年的战略选择失误。

2003年前后,当时常温奶迎来高速发展,蒙牛伊利都在大力推广常温奶产品,时任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更倾向于坚持做低温鲜奶,当时也有部分高管主张全力进军常温奶。

后来光明乳业选择“两条腿走路”,在坚持以低温奶为主的情况下,试探性地进入常温奶市场,投入资源有限,没有像蒙牛、伊利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货。

结果就是,2003年和2004年,光明乳业的营收先后被伊利和蒙牛超越。此后,在全国市场,光明乳业被伊利、蒙牛不断拉大差距。


▲伊利、蒙牛、光明乳业的营收对比,镁经小组制图

到2010年,伊利、蒙牛的营收都到了300亿左右,而光明乳业还没突破100亿。为了巩固期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光明乳业想通过国际化“曲线救国”。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当年光明乳业想通过一系列外延式并购,打破多年来中国乳业伊利、蒙牛双雄并立的格局。

出海15年,最终“流血止损”

国际化曾是光明乳业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2010年11月,光明乳业以约3.8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51%股权。时任董事长王佳芬曾豪言要打造“中国乳企海外第一标杆”。之后光明两次对其增资,将持股比例提高至65.25%,累计投入逾20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从2010年开始,光明乳业的大股东光明食品集团就开始运用资本和整合业务,对旗下乳业业务的战略进行布局,先后进行了7次海外并购。


▲2010年至2015年光明乳业的收并购,镁经小组制图

其实,当时伊利和蒙牛也在进行一系列海外布局,只是三家企业的策略完全不同。伊利的海外并购主要是为了资源布局,收购优质奶源;蒙牛则是为了引进技术,通过和阿拉、达能的合作,将先进技术引进国内的同时获得更多投资;光明则是进行资本运作,通过收购知名品牌拓展海外市场。

微信公众号“光明食品集团”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光明乳业希望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力争到明年(2016年)底,使光明乳业年销售额升至400亿元,再过两三年,达到500亿元以上,回归国内乳业“第一梯队”。

结果,十年过去了,光明乳业连300亿的营收都未曾达到,当年的国际布局如今也变成了其沉重的负担。

2021年至2024年,新莱特的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28亿元、-2.96亿元、-4.5亿元,四年累计亏损7.58亿元。由于新莱特亏损不断加大,光明乳业也不得不对这笔收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年累计减值超过5.41亿元,严重影响了光明乳业的利润空间。

为维系新莱特的运转,光明乳业还持续给新莱特提供资金。2024年6月,光明乳业全资子公司光明乳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向新莱特提供了1.3亿元新西兰元(约5.61亿元人民币)贷款。同年10月,光明乳业又以定增方式向新莱特注入1.85亿新西兰元。

今年,光明乳业终于熬不住了。

9月底,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将以1.7亿美元(约2.88亿新西兰元,约12.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北岛资产(包含北岛Pokeno工厂、RPD场地及仓储物流资产)出售给新西兰雅培,明年4月交割。

这笔买卖无疑是亏钱的。虽然上述资产的账面净值达到2.82亿新西兰元,但北岛Pokeno工厂当年投资预算高达3.5亿新西兰元。

对光明乳业而言,这笔交易相当于是一次“流血止损”。在剥离了低效资产后,光明乳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其他业务。

多次错失时机,下一步如何走?

“光明曾经有多次战略机会,但在每一次切入或调整的时候,光明都错失了最佳的时机。”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的这句话,概括了过去二十年光明乳业的发展历程。

常温酸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7年,郭本恒接任光明乳业总经理,之后他便对公司战略做出调整,将“聚焦新鲜”改为“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当时,光明乳业并没有直接跟蒙牛、伊利正面交锋,而是选择从常温酸奶突围。

2009年,光明乳业推出国内首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比伊利、蒙牛早了4年。

2013年,蒙牛才推出纯甄酸奶,伊利也推出安慕希酸奶。2014年,莫斯利安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60亿元,成为光明乳业的核心大单品。光明乳业的营收也从2009年的79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06.5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大关。

然而,伊利、蒙牛凭借着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和营销优势,很快就将近60亿的差距抹平,并实现反超。

根据公开数据梳理,2017年,安慕希突破百亿销售额,纯甄以78亿销售额位列第二,而莫斯利安依然保持着60亿左右的销售额。如今,安慕希销售额超200亿,纯甄则在150亿左右。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莫斯利安零售额从最高时的约80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50.6亿元,市占率从2014年的11.7%下降至2019年的3.4%。如今,光明乳业已经不再公布莫斯利安的销量。

莫斯利安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定位错误,它当时选择了“原产进口菌种”“长寿”的品牌定位,没有强化常温酸奶开创者的品牌定位;二是品牌推广做的不足,当安慕希赞助《奔跑吧,兄弟》,纯甄冠名《全员加速中》时,光明却没什么动静;三是渠道策略过于保守,局限于华东市场,没有全国铺开。

光明错过的“好牌”,可不止这一张。

2010年收购新莱特后,光明乳业迅速推出培儿贝瑞婴幼儿配方奶粉,希望借“进口货”的名头打开一二线市场,当时一二线城市的奶粉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了,培儿贝瑞未能站稳脚跟。

2018年前后,首次奶粉配方注册制之后,光明乳业重提奶粉战略,提出“聚焦乳业、领先新鲜、做强常温、突破奶粉”的发展战略。这次,光明乳业想深入三四线城市,结果发现自己来晚了,三四线市场早已被飞鹤、伊利、君乐宝等国产奶粉品牌瓜分了。

其实,光明乳业在做奶粉方面是有优势的,它控股的新莱特曾两次拿到中国婴配粉注册资质。新西兰乳企a2牛奶公司(The a2 Milk Company,简称“a2”)在华销售的中文标签奶粉,便是由新莱特代工,双方从2010年就开始合作了。

新莱特为a2奶粉撕掉“网红”标签、扩大在中国市场份额起到关键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a2奶粉在中国婴配粉市场的份额已经提升至8%,成功跻身中国婴配粉市场前四大品牌。相比之下,光明乳业旗下的奶粉品牌还籍籍无名。

回到当下,光明乳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中国乳制品市场依旧广阔,但消费端变得更加细分、场景更加多元,功能性、低温化、健康化正成为趋势。综合行业专家的观点来看,光明乳业或许得从细分赛道寻找增长空间。

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中国乳制品市场空间广阔,行业赛道将更加细分,乳企需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与上游产业整合,为企业发展降本提效,加强研发创新能力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在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光明乳业要开展新兴业务优化布局,一方面要在深加工乳制品领域实现突破,加大原制奶酪等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要推动功能性产品创新,推出如含干酪乳酪杆菌LC2W的益生菌酸奶、舒睡奶等功能性产品,瞄准肠道健康、睡眠经济等细分赛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V观财报|上汽集团:2027年... 【V观财报|上汽集团:2027年正式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交付】上汽集团11月2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
啥情况?一字跌停!7板“大妖股... 突然暴涨,又突然暴跌。11月21日,“男裤龙头”九牧王(601566.SH)一字跌停。而在此之前,1...
年赚10亿的AI单品,喂不饱大... 出品|虎嗅黄青春频道作者|商业消费主笔黄青春题图|视觉中国当一众媒体还在为 Gemini 3 Pro...
V观财报|吉林化纤:独董徐樑华... 【V观财报|吉林化纤:独董徐樑华辞职】吉林化纤公告,近日收到公司独立董事徐樑华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徐...
英伟达内部会,黄仁勋坦言:太难... 全球市场陷入“AI泡沫”争论之际,即便是最成功的英伟达,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审视压力。作为AI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