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高山植物,纯净美肌”的植物医生再次冲刺上市。
近日,植物医生递交招股书,拟发行股票不超过2666.67万股,计划募资约9.98亿元,其中约53%、对应5.26亿元资金将用于营销渠道及品牌建设项目。

成立数年,植物医生靠着低门槛的加盟要求将版图扩充至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市场,不过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毛利率不敌同行、门店乱象丛生等。
营收降,分红增
根据招股书,植物医生成立于1994年,其致力于高山植物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聚焦于“植物医生”品牌,凭借对多种高山植物的持续深度研发,基于其品类和功效,公司推出了“石斛兰紧致淡纹”“积雪草舒缓特护”“紫灵芝多效驻颜”等多个产品系列。
从品类来看,“植物医生”品牌的产品包括水乳膏霜、精华及精华油、面膜、彩妆以及身体护理等产品,其中水乳膏霜的业绩贡献常年维持在50%以上,精华及精华油则在20%以上。
不过,从财务端来看,近年来植物医生的增长已经开始停滞。2022年至2024年,植物医生分别实现营收21.17亿元、21.51亿元、21.56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1.68亿元、2.29亿元、2.42亿元,同比增速从2023年的36.3%降至2024年的5.7%。
截至2025年6月末,植物医生实现营收9.6亿元,不及2024年全年的一半;净利润为0.79亿元,只有2024年全年的32.6%。
虽然营收和利润大幅下滑,植物医生分红力度却在加大。2025年上半年,植物医生共进行0.8亿元的现金分红,是2024年全年分红的80%。
核心产品的生产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植物医生的停滞。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植物医生”品牌下的水乳膏霜产品产能利用率为95.26%,而在2023年和2024年,该指标均维持在96%左右,2022年则为112.98%;精华及精华油的产能利用率为87.52%,虽然略高于2024年的85.93%,但远低于2023年的94.19%及2022年的101.97%。
2025年上半年,面膜产品的产能利用率达到108.15%,创下新高,但产销率却只有65.27%,创下新低。
营销费用高企
一个现象是,产品销售出现乏力迹象的植物医生正不断加码营销端。近些年来,植物医生不惜重金签下王俊凯、陈伟霆、谭松韵等一线明星,试图通过寻找年轻代言人来打破固有的消费者认知。

图片来源:植物医生官方旗舰店微博
这也助推销售费用的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7.03亿元、7.39亿元、7.43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33.21%、34.37%、34.47%,三年累计销售费用高达21.85亿元。
2025年上半年,植物医生销售费用支出为3.65亿元,营收占比攀升至38%。
这与研发费用的走势完全相反。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2022年至2024年,植物医生研发投入分别为7377.39万元、7587.63万元、6633.45万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48%、3.53%、3.08%,远低于国际主流品牌。
和营销费用走高相反的是研发人员数量持续缩减。2025年上半年,植物医生拥有研发人员117人,较2022年的166人减少了近50人。
对此,其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略有下降,主要是公司持续优化研发流程,采用研发项目产品经理制,由公司研发人员统筹研发需求及研发过程管理,并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专业外部机构完成所致。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当前植物医生拥有的117名研发人员中,博士只有2名,占比1.71%;硕士占比11.11%,对应13人;62人为本科学历,占比52.99%;另有大专学历29人,高中、中专及以下人员11人。
截至6月末,植物医生共有员工343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3.27%,大专学历占比23.49%,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达到63.24%。
加盟商乱象
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合规及安全问题。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医生的投诉高达394条,内容包括虚假营销、门店器械混用、护肤品过敏等。
这是植物医生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有媒体曾在报道中指出,2023年8月,植物医生正式启动IPO辅导,按照初期规划,当年11月便可完成辅导验收,但这一进程最终延迟至2025年6月,整整拉长了19个月。
彼时,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在辅导报告中明确指出,公司内控制度存在显著缺陷,其中加盟商管理的合规漏洞尤为突出,违规销售、虚假宣传、供应链监管乏力等问题集中暴露,成为上市进程受阻的核心症结。
加盟商是维系植物医生经营的重要一环。
成立多年,植物医生建立了以经销模式为主、直营模式为辅,线下线上全面布局的销售模式,其中线下主要采取连锁经营模式。截至2025年6月末,植物医生品牌线下连锁门店共4269家,其中授权专卖店3787家、直营终端门店482家。
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植物医生经销模式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4.63%、63.82%、63.37%和62.63%。
另外,若以公司2025年1—6月经销模式业务收入的占比情况模拟测算,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动,公司通过经销模式实现的收入每下降1%,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将下降0.63%。
不过,这也是植物医生隐患最深的地方。
曾有媒体在调查中发现,植物医生利用低门槛、低成本吸引更多加盟商入局,“0加盟费,仅需缴纳1万元保证金,首批铺货预计10余万元,最少20万元即可落地一家门店。加盟合同一年一签,若中途终止合同,大部分货物可以折价退回总公司;拿货价为零售价4.3折,毛利率高达57%,新店首批拿货还有3.3折优惠”。
为了扶植经销商,植物医生还会视情况向经销商提供少量借款,帮助其解决在开设新店、拓展旧店等方面面临的短期资金压力,从而推动其业务快速发展,实现公司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更深度的布局渗透。
数据显示,植物医生的其他应收款一栏中包括经销商借款项。
截至6月末,该项下的金额为1265.47万元,占比20.71%,超过2024年全年的17.46%。
另外,植物医生利用免费的面部护理服务、差异化的产品布局吸引更多消费者在线下购买,但面部护理手法培训方面颇为宽松,培训10多天即可上岗,甚至部分直营门店都没有申请卫生许可证。
有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植物医生有5家分公司门店因未依法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被当地相关机构罚款。
频繁被通报
问题不止出现在门店。记者注意到,植物医生虽然打出高山植物的标签,但旗下产品却多次被通报。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4月,湖北省赤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现赤壁市植物医生化妆品莼川店销售含有已被禁止的“苯乙基间苯二酚”成分的普通化妆品,植物医生官方早已于2021年12月启动召回程序,但该加盟商在收到召回通知书后未选择退回而是继续销售。
同年12月,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不合格化妆品通告中,涉及植物医生一款紫灵芝多效驻颜洁面乳,检测结果显示其菌落总数高达21000CFU/g,超出规定标准21倍,涉事批次产品被责令紧急下架。
不过,通报发布数日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仍有该问题产品在售,部分套装销量已破万,“召回失灵”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2023年6月,关岭植物医生化妆品店因销售过期滇青瓜水漾舒润凝露,以及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多款乳液、面霜产品,被监管部门罚款0.4万元。经查,该门店还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品控管理流于形式。
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植物医生继续向上市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