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论升温,智能体为何迎来爆发元年?
创始人
2025-11-27 14:51:02



智能体商业元年开启/AI生图

手工劳动/挖哥

手工编辑 /角叔

出品/独角兽观察

2025年的AI产业版图上,一场矛盾的“双焦戏”正在上演:一边是全球科技股的震荡回调。恒生科技指数两月最大回撤超15%,英伟达等龙头股单日上演“高开低走”过山车行情,“AI泡沫破裂”论调此起彼伏。

另一边却是智能体(AI Agent)赛道的逆势爆发——中国智能体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47.5亿元跃升至78.4亿元,增长超过60%,百度、腾讯、微软等中外巨头纷纷押注,医疗、工业、金融等领域的落地案例呈指数级增长。

当质疑者将智能体归为“泡沫新包装”时,产业端的真实变革已给出答案:2025年,不是AI泡沫的狂欢年,而是智能体从概念走向价值兑现的商业元年。

01

从“对话工具”到“执行实体”

智能体(AI Agent)被认为是一种“能够自主理解、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软件程序”,它由大语言模型驱动,可自主调用工具与系统,无需人类逐步提示就能完成高层级目标。

这与传统AI助手存在本质区别——当你向传统AI助手询问“如何分析行业财报”时,它会给出方法;而向智能体下达同样指令,它能自主爬取数据、交叉验证、生成结构化研报,全程仅需最终审核。

智能体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AI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

2022年ChatGPT的出现开启了大模型时代,但早期大模型多停留在“对话演示”阶段,被诟病为“嘴炮型AI”。

随着思维链(CoT)训练、检索增强生成(RAG)等技术突破,大模型实现了从“理解语言”到“逻辑推理”的跨越;函数调用能力的成熟则为其装上“手脚”,使其能操控软件、调用数据;多模态融合技术进一步让智能体“看懂”图像、“听懂”语音,形成“感知-思考-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

2025年,以GPT-4、Gemini 2.0为代表的大模型彻底完成蜕变,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

这种进化带来的核心价值,是将智能从“成本”转化为“生产力”。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25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的论断一语中的:“当AI能力被内化为原生能力时,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翟峰认为智能体将扮演“赋能”的角色,成为人类主导的集约化工作流中的协作者。低价值、重复性的任务将被自动化,而人类在战略规划、创意创新等高阶领域的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

百融云创创始人、CEO张韶峰颠覆了传统“AI是工具”的认知,提出“硅基劳动力”的核心概念,主张将智能体当作企业的“硅基员工”,而非“一次性采购的软件”。

根据Gartner的预测,企业软件中整合自主型AI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不足1%跃升至2028年的33%;同时,超过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交由AI智能体自主完成。

02

巨头押注与赛道爆发

2025年智能体的爆发,首先源于全球科技巨头的战略押注与资源投入。这种投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明确的商业回报预期,形成了“研发-落地-盈利”的正向循环。

百度在11月的百度2025世界大会上抛出重磅成果——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百度伐谋”,其借鉴进化算法,能将生物界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压缩至数天,在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寻找“人类从未发现的全局最优解”。

腾讯则依托微信生态构建智能体护城河。腾讯CEO刘炽平明确表示,微信最终将推出AI智能体,帮助14亿月活用户在生态内完成各类任务。

海外巨头同样动作频频:微软将智能体集成至Dynamics 365,帮助Lumen公司年成本削减5000万美元;OpenAI的ChatGPT Agent上线半年覆盖5亿用户,可自动浏览网页、操作文档,完成多步骤任务。

在垂直赛道,智能体的商业价值已全面开花,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刚需品”。

医疗方面,美国AI企业Ambience Healthcare推出AI 驱动的临床辅助系统,由 6 大功能模块智能体组成,重构医疗文书流程,试点数据显示,医生每周花在文书上的时间从 20 小时降至 8 小时,满意度提升 65%,病历生成效率提升 8 倍,转诊、出院小结等流程加速 70%,医院单日接诊量提升 22%。

零售领域,沃尔玛2025 年通过 “角色驱动型 AI Agent 系统”,从传统零售向 “数据驱动的智能平台” 转型,从选品、库存、销售到售后的 Agent 化闭环,使单店运营成本降低 22%,顾客复购率提升 15%。

金融领域,百融云创与一家消金机构联合研发的专注于贷后语音质检的 “硅基员工”在业内落地。作为AI技术支持方,百融云创将其“百融百工”智能体构建平台及大模型技术作为“硅基员工”的“大脑”与“骨架”,将使人工质检成本下降60%,整体贷后运营效率提升40%以上。

企业级市场已成为智能体的主战场。据海比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体应用市场规模达109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金融业、制造业、软件互联网成为前三大应用领域。

03

爆发背后的生态共振

智能体在AI泡沫争议中逆势爆发,本质是技术成熟、需求升级与生态完善三大因素的共振,其爆发具有必然性。

技术成熟度的突破是核心前提。

2025年,大模型推理成本较2023年下降90%,推理速度提升10倍,彻底解决了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的成本瓶颈。

同时,技术架构走向标准化,AWS Bedrock Agent Core、百度GenFlow等平台提供模块化组件,企业无需从零搭建,某零售企业通过ChatFlow平台3天就完成供应链智能体开发,响应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8小时。

算力基建的完善则提供底层支撑,英伟达H200芯片2025年上半年订单增长300%,润泽科技前三季度净利润达47亿元,同比增长210%,其智算中心为智能体开发提供全栈服务。

企业的刚性需求是直接驱动力。

当下,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诉求,而传统AI工具难以应对复杂业务场景。智能体的“无侵入式”解决方案恰好契合需求——它无需重构企业现有系统,就能通过模拟人类操作完成流程自动化。

全球技能短缺也推动企业引入“数字员工”,某电商应用智能体后,调价响应比对手快40分钟,销量增长22%。政策与资本的加持则形成生态合力:中国“人工智能+”战略、北京上海的专项政策通过模型券、算力补贴鼓励落地;2025年全球AI Agent赛道融资金额突破665亿元,80%流向有明确场景的企业,资本从“盲目追概念”转向“精准投价值”。

展望未来,智能体将从“规模化”走向“精细化”,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技术层面,量子计算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结合,将使城市级交通调度决策速度提升10⁶倍,6G通信支持微秒级协同,推动工业互联网“零延迟”演进。

应用层面,有机构预测2026年60%的企业将以智能体为核心运营支撑,知识工作者人均配备5.2个专属Agent,工作效率提升300%,教育领域的多智能体教学系统将使个性化学习覆盖率从35%升至90%。

治理层面,中国信通院提出“技术-管理-法律”三位一体框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明确高风险Agent认证标准,推动智能体从“可用”向“可信”进化。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多智能体协同的通信延迟、决策的可解释性不足、人才缺口,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是技术革命的必经阶段,而非致命缺陷。与2000年科网泡沫中“无盈利、无收入”的概念股不同,2025年的智能体已形成“技术-场景-价值”闭环,Deloitte数据显示,73%的部署企业实现成本下降,58%达成营收增长。

2025年的智能体浪潮,正如李彦宏所言,是“智能从成本变为生产力”的转折点。泡沫争议恰恰是产业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潮水退去,那些依赖补贴、缺乏价值的概念型项目将被淘汰,而真正解决行业痛点、创造可量化价值的智能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2025年不是AI泡沫的终点,而是智能体重构全球生产力格局的起点,人机协同的新纪元已悄然开启。(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燕梳之星平安人寿白玲:“做一棵... 在平安,“钻石”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坚持,白玲加入平安人寿十六年来,月月持续超越目标,她始终坚持高标...
娃哈哈集团工商变更,宗馥莉正式... 红星资本局11月27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宗馥莉卸任法定代表...
AI泡沫论升温,智能体为何迎来... 智能体商业元年开启/AI生图手工劳动/挖哥手工编辑 /角叔出品/独角兽观察2025年的AI产业版图上...
长虹华意的铁腕革新 企业活起... 长江之畔的湖北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晨光漫过长虹华意压缩机(荆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华意荆州)的蓝...
国产品牌加速崛起 高端羽绒服市... 中国商报(记者 于佳鑫 文/图)在平价羽绒服因高性价比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同时,高端羽绒服市场的格局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