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当3C认证不再是硬指标,你手上的充电宝会更安全吗?
半年前的罗马仕充电宝风波,将整个充电宝行业摆上了风口浪尖。

主角罗马仕被取消3C认证,召回问题充电宝,并公告停工停产6个月。赛道其他玩家人人自危,积极整改、召回,生怕自己步了后尘。
但这件事的影响还是太大了,一时半会很难挽回全部消费者的信任。
说到底,厂商不认真做产品,就是欠监督。
这不,定规矩的来了。
PART.01
充电宝国标来了

11月25日,有媒体报道工信部关于《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已基本定稿,将于2026年6月起正式实施。新规落地后,沿用多年的原有3C认证将全面失效。
有参会人员指出,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行业大考。未来,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规要求,被迫退出市场。
具体来看,新国标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三大技术方向提出了更明确、可量化的要求。第一,所有充电宝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及代工厂全称,强化产品的溯源能力,消费者能更透明地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充电宝线路板强制配备LCD屏幕或联网APP,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方便用户了解设备实时状态;
第三,在最关键的电芯安全测试方面,新国标引入了针刺、热滥用(135℃/60分钟)、过充电(1.4倍电压)等更严苛的测试标准,目的是从源头抑制热失控风险,也就是自燃起火。
针对目前市面上流通的3C认证产品,新规将设置为期半年的缓冲期,供企业清理库存,部分产品可能会出海到非洲、拉美等低端市场。这意味着,新规缓冲期结束前,大量旧标充电宝将迎来最后的销售窗口。
而对于已经卖给消费者的产品,仍可以继续使用,不需要担心坐飞机时被拒绝携带登机。
PART.02
充电宝玩家们怎么样了?
新规的出炉,标志着充电宝行业“低价走量”时代的终结。
过去半年,这个曾经野蛮生长的行业经历了高强度的洗礼。曾经由罗马仕、小米、安克创新构成的三强格局被彻底打破。罗马仕停摆,无数白牌厂商被淘汰出局。有业内人士推算,至少有20%的市场份额空了出来,等待市场重新分配。
还在牌桌上的玩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作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品牌,小米尽管也受到了事件波及,包括召回14.7万件产品、两款产品(PB2022ZM、P05ZM)的3C认证被暂停,但其火速下架问题产品、更换问题供应商、积极退款或换新的态度,阻止了负面舆论进一步发酵,基本盘和品牌信任度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有媒体报道,罗马仕出事后,小米充电宝的搜索量环比增长300%;今年京东618,小米33W充电宝还成为了“最受欢迎单品”。
而绿联在下架相关产品,更换供应商之余,火速推出了“半价以旧换新”活动,鼓励用户用没有3C认证的旧充电宝,半价换购新款合规产品。这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老用户,又精准击中消费者因事件产生的“安全焦虑”,同时还能促进销量,一举三得。

根据绿联2025年三季度财报数据,绿联当季营收、净利润均增长超60%,证明其策略确实行之有效。
另一个曾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带火的品牌安克创新今年三季度同样实现了营收近20%、净利润超27%的同比增长。

三家行业头部品牌成为了这场行业大洗牌中的最大赢家,虽然他们应对策略不一,但核心都是满足了消费者对安全升级的诉求。
当消费者开始愿意为安全、品质和品牌支付溢价,充电宝行业才真正进入了“体系竞争”阶段。
过去,充电宝行业因缺乏成熟规范,导致那些劣质电芯、品控不行的杂牌产品在市面横行。久而久之,大家也开始觉得充电宝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谁来做都一样。
如今,国标这道坎直接将所有杂牌军挡在门外,这对行业,对品牌,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
没了光靠低价吸引眼球的“老鼠屎”,真正做好产品的品牌才能让更多消费者看到;行业也将回归良性竞争的发展轨道。
有业内人士预测,国标落地后,几大头部品牌将占据七成以上市场,白牌空间所剩无几。
无数事实证明,当一个行业陷入盲目的低质竞争,那他离崩溃也不远了。充电宝召回风波也在警醒世人:无论是老玩家,还是新玩家,合规永远比利润来得重要。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行业震荡带来的最大改变或许是:多花钱,获得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