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在能源合作上这些年走得挺近,主要是俄罗斯那边天然气资源多,中国需求大,大家一拍即合。但最近几年,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急着找新买家,中国也想多渠道稳住能源供应。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就是个典型例子,这条线从俄罗斯西部气田出发,本来设计年输气500亿立方米,本来计划过境蒙古进入中国西北。
可问题就出在蒙古身上,中俄双方都觉得蒙古这中间环节不一定稳当,尤其是蒙古跟美国走得近,搞得两国开始琢磨备选路子,确保能源线不卡壳。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这些年谈了不少协议。早在2006年,中俄就签了备忘录,规划东线和西线两条管道。
东线西伯利亚力量1号已经在2019年投产,年输气量逐步爬到380亿立方米,帮中国稳住了东北地区的供应。西线就是力量2号,本来进度慢,主要卡在价格和路线。
俄罗斯那边因为欧洲市场丢了,2022年后急眼了,想赶紧把气卖给中国。中国呢,能源进口多样化是大事,不想全靠一条腿走路。
2025年9月,中俄蒙三国在东方经济论坛上签了备忘录,蒙古总理赞丹沙塔尔还说这项目每年能输500亿立方米,是个千年工程。
可实际上,协议里藏着猫腻,价格和资金细节没敲定,中国占上风,因为俄罗斯没其他大买家。
蒙古为什么让中俄犯嘀咕?蒙古夹在中俄中间,经济上靠两国,2022年对华出口占总出口84.3%,贸易总额占64.3%,俄罗斯是第二。
但政治上,蒙古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就转向民主,美国那边赞不绝口。特朗普2017年还说蒙古是民主榜样。蒙古支持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动,派兵帮忙。
2011年把美国列为首要第三邻国,2012年参加北约会议,2019年成北约第九个伙伴,同年跟美国签战略伙伴。两国国防部长互访,联合军演搞得热火朝天。
2023年8月,蒙古总理访美,签开放天空协议,开通直飞航班,还答应在稀土上合作。蒙古稀土产量占世界16%,正好中国那天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让中俄觉得蒙古可能被美国拉拢,用来卡脖子。
历史因素也加深疑虑。蒙古跟中俄都有旧账。清朝和民国时外蒙古受中国管辖,独立后有些蒙古人觉得内蒙古挡了统一路。
俄罗斯沙俄时代就盯上外蒙古,苏联1930年代搞大镇压,杀了很多蒙古精英和宗教人士。1945年雅尔塔协定,斯大林逼中国承认蒙古独立,之后蒙古成苏联卫星国。
1960年代中苏闹掰,15万苏联军进驻蒙古,接管军队指挥。苏联解体后蒙古才独立,转向西方。这段历史让蒙古对中俄有戒心,同时美国推民主,蒙古就亲美远中俄。
蒙古国内反华情绪也高,2010年代中国领导人访蒙前,外交人员遭袭击。俄罗斯受西方制裁,能源市场窄,不想后院蒙古出岔子。2021年俄媒甚至建议以保护管道为名驻军蒙古。
中俄不是没想过蒙古不靠谱,早就有备选。力量2号有两条路线,一条过蒙古,缩短1000公里,但中国主张直接从俄罗斯经新疆阿勒泰入境,年输气300亿立方米,不经第三方。
俄罗斯推过境蒙古,因为能拉蒙古一把,还能分散风险。但2025年初签备忘录时,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否决了哈萨克斯坦方案,坚持可靠路径。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访华,保证东线到2025年底达峰值380亿立方米。实际上,中俄已经在其他渠道布局。俄罗斯通过哈萨克斯坦输油,2022年签协议,10年内供1亿吨石油,过境协议延长到2034年。
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2023年6月跟卡塔尔签27年协议,每年400万吨液化天然气,还拿了北方气田1.25%股份。中国海外油气产量2022年达1.8亿吨,贸易量4.4亿吨,还办金砖能源论坛。
为什么中俄这么警惕蒙古?因为蒙古亲美可能影响管道稳定。英文报道说,中国不想管道过蒙古,怕俄罗斯坚持过境导致问题。
蒙古虽说无意跟中俄为敌,但军事上跟美国近,北约伙伴身份让人民网说蒙古一只脚踏进北约。稀土合作更敏感,蒙古储量大,跟美国搭上,可能取代中国市场份额。
中国稀土出口禁令生效那天,蒙古就跟美签协议,这时机太巧。中俄评估过蒙古方案可行性,2022年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完成评估,开始设计。
但俄乌战后,能源市场紧,中俄加速备选部署。俄罗斯天然气总裁米勒说,用中国X80、X90管材和国产压缩机,俄方提供北极低温钢和数字化系统。这显示两国技术互补,但路线不确定性大。
总的看,中俄早已看到蒙古可能出问题,开始铺新路子。力量2号虽推进,但备选方案并行,确保能源安全。中国能源多元化,俄罗斯找新市场,蒙古夹中间难做人。
这事说白了就是大家都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蒙古亲美让篮子晃荡,中俄就得另找稳的。未来全球能源格局或因调整变化,蒙古需平衡避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