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美国如何将12.7万枚比特币的窃取“合法化”
创始人
2025-11-19 17:15:40

2020年12月,一个名为“LuBian”的大型比特币矿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黑客攻击,导致127,426枚比特币被盗。在这一事件中,矿池管理方在区块链上留下了一条极具悲情的消息:“请归还我们的资产,我们愿意支付酬金。”然而,五年后的2025年,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美国司法部宣布没收了柬埔寨太子集团控制的127,271枚比特币,而这两者的数字差距仅为155枚,考虑到交易手续费等细节消耗,二者的相似性超出了巧合的范畴。这样的数字巧合引发了人们的猜测,这批比特币是否是当初被黑客盗走的那批资产?美国政府的这次“合法没收”究竟是事后的正义行为,还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黑吃黑操作?真相似乎隐藏在技术细节和政治操作的复杂背后。

一、 技术漏洞:从“随机数漏洞”到系统性收割的基础

比特币安全的根基在于私钥的不可预测性,私钥的生成依赖于密码学上安全的随机数生成器。然而,LuBian矿池使用的第三方密钥生成工具存在重大缺陷,它采用了不够安全的伪随机数生成器,具体来说是Mersenne Twister(MT19937)算法。根据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报告,MT19937算法在LuBian矿池中的应用存在严重问题:该算法生成的256位私钥中,有224位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只有32位是随机的。这样的漏洞使得破解私钥的难度大大降低,从理论上的2^256次下降到仅仅需要2^32次(约42.9亿次)。如果以每秒测试100万个密钥的速度计算,破解时间从数万年缩短到了大约1.17小时。

这正是美国能够通过系统性“弱链攻击”突破安全防线的关键。美国司法部门联合区块链分析公司,长期追踪全球钱包和矿池,发现约30%的中小型平台都存在类似的“人为安全漏洞”。在LuBian事件中,美国相关机构通过区块链分析标记了与之相关的22.7万个钱包地址,并确认这些钱包均依赖系统时间作为MT19937算法的种子。随后,美国利用穷举算法,在仅仅三个月内就推算出了这些私钥,成功转移了12.74万枚比特币。

这种“扫描-定位-破解-接管”的操作模式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流程。通过像“MilkSad”这样的白帽研究项目,美国已经系统性地梳理出了全球超过22万个存在相似漏洞的“弱钱包”,建立了一个涉及超过150亿美元资产的“目标资产数据库”,为未来的收割做好准备。

二、 司法“化妆”:将黑客赃物变为“合法没收”的政治操作

当美国成功控制了这批比特币后,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这些黑客盗窃来的资产“洗白”?美国的答案是通过司法程序为这些资产披上“合法”的外衣。美国选择柬埔寨太子集团作为“替罪羊”进行指控,实在是一个巧妙的策略。该集团长期涉及网络赌博和灰色产业,且其形象在西方媒体中较为负面,同时也持有大量加密货币。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书避开了这批比特币最初来源于LuBian矿池被盗的事实,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太子集团的“非法所得”上,成功地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打击犯罪的议题上。

更有意思的是,司法部的证据显得极其薄弱。起诉书中所引用的证据,竟然是2023年中国315晚会曝光的关于打击网络黑灰产业的图片。这种临时拼凑的证据,暴露出美国司法程序的仓促与不严谨,说明其在进行技术窃取后才匆忙进行司法补充。

与此同时,历史的事实正在被抹去。主流媒体在报道这起“史上最大没收案”时,几乎没有提及2020年LuBian矿池的失窃事件,那条区块链上的求救信息正在逐渐被从公众记忆中消除。

三、 战略意图:缓解债务危机与维持数字霸权的多重算计

这场操作远非单纯的执法行动,其背后是深层的政治和经济战略。到2025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突破了36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8%。在传统的财政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加密货币成为了“曲线救国”的工具。自2020年起,美国司法部已经查扣了价值超过28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其中,仅陈志(太子集团的控制人)案就涉及1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25年教育预算的1.2倍。

与传统的高税收不同,加密资产的没收几乎没有征管成本——通过技术破解实现精准定位,再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合法转移”,这种方式几乎可以实现“无本万利”的财政补充。2025年3月,特朗普签署了《总统数字资产行政令》,确立了“战略比特币储备”制度,这批12.7万枚比特币将直接纳入国家储备,而不再像以往一样通过拍卖变现。

这一系列操作实现了三重目的:

1. 财政减压:通过转化全球资产为应急资金,缓解美国36万亿美元的债务和赤字问题。

2. 司法补充:为可能的国家级黑客行动提供“合法程序”的补票,完成从技术窃取到司法占有的闭环。

3. 霸权宣告:通过“技术优势=管辖权”的逻辑,向世界展示美国有能力也有权介入并控制任何它认为“非法”的加密资产,强烈冲击了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的信任基础。

四、 深远危害:技术信任崩塌与全球数字秩序的危机

美国这一系列操作对全球数字安全和秩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比特币“私钥即所有权”的核心共识被动摇,LuBian事件曝光后,全球加密货币用户对私钥安全性的信任度下降了62%。美国正通过利用全球加密生态中的“技术代差”,将去中心化体系逐步拉回到“中心化可控”的轨道。

此外,美国还开创了“强国单边界定数字资产管辖权”的危险先例。在陈志案中,尽管犯罪行为发生在柬埔寨,嫌疑人也为柬埔寨国籍,但美国仍以“资产通过美元稳定币结算”为由,强行没收了相关资产。目前,已有17个国家的加密资产被美国以类似方式查扣,总金额超过190亿美元。

美国的收割行为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恐慌,2025年比特币的波动率高达47%,比2023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加密货币从曾经的“避险资产”变成了一个被权力收割的工具。

结论:数字殖民下的警示与未来

12.7万枚比特币的命运,成为了数字时代强权政治的缩影。这不仅揭示了技术如何被滥用,法律如何被操纵,真相如何被掩盖。特朗普政府这一波操作,不仅是执法或创收,更是债务危机下,以技术优势为武器实施的“数字殖民”。它暴露了行业的安全漏洞,并通过多种手段介入加密货币领域,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在数字领域的绝对霸权。

这一事件应当成为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当执法者变成黑客,监管者变成盗贼,我们赖以信任的数字生态系统的基石正在被动摇。在未来的数字文明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强大的黑客,而是更透明的规则、更有效的监督,以及全球共同维护的数字主权和安全防线。否则,今天发生在12.7万枚比特币身上的故事,明天就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普通用户的数字资产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网易2025年第三季度净收入2... 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 实习记者 刘子瑶)今日,网易(09999.HK)发布的20...
湾财晚报 | 华夏幸福被申请预... 本文自南都·湾财社。 广期所调整碳酸锂期货相关合约交易手续费标准及交易限额 广期所11月20日公告,...
“长沙智创”打造全球运行时间最...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斌 通讯员 向怡颖)截至11月,在江苏省句容市台泥水泥...
禁标1年 因夸大企业业绩和产品... 被处理供应商信息 供应商名称:中铁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87501...
携程三季度营收183亿元,“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潇雨 北京报道 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商携程集团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