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跨洋互联:新交所与纳斯达克“全球上市板”的机遇与变革
创始人
2025-11-21 19:01:17

2025年11月19日,新加坡交易所(SGX)与纳斯达克(Nasdaq)联合官宣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于2026年年中推出“全球上市板”(Global Listing Board)。这一创新机制以“一套文件、两地挂牌”为核心,打破了跨太平洋上市的监管壁垒,为企业构建起连接美国资本深度与亚洲增长红利的全新通道,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入实质阶段。

本次合作并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通过监管标准协同与流程优化,打造出标准化的跨境上市解决方案。其核心规则与服务特征已明确,具体细节如下:

核心准入与规则

  • 企业门槛:聚焦“根在亚洲、志在全球”的成长型企业,要求市值不低于20亿新元(约合15亿美元或109亿人民币),需具备稳定经营记录与清晰增长逻辑。
  • 上市机制:企业可自由选择纳斯达克或新交所作为主上市地,以一套招股书满足两地监管披露要求,通过统一审核流程实现同步挂牌。
  • 交易设计:股票支持美元或新元计价,依托两地交易时区差(纳斯达克交易时段为新加坡时间22:30-次日5:00,新交所为9:00-17:00),企业股票可实现近乎24小时的连续交易,大幅提升流动性。

配套支持体系

  • 政策赋能:新加坡金管局同步推出3000万新元“价值解锁”计划,协助企业优化战略与投资者关系,并向本地资管公司注资28.5亿新元引导市场资金。
  • 生态协同:淡马锡等新加坡核心资本明确表示,将通过旗下投资平台与“全球上市板”形成互补,助力企业跨市场扩张。
  • 成本优化:统一审核与披露流程预计可降低企业跨境上市合规成本30%-50%,避免传统双重上市中的重复工作与监管套利风险。

中概股的新选择与挑战

这个新的"全球上市板"为中概股带来了更广的选项,但具体是否适合,还需要公司结合自身情况仔细权衡。

  • 新的选项与机遇:对于业务重心在东南亚等亚洲市场,或希望品牌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认可的中概股来说,新加坡的"亚洲门户"地位能提供额外的品牌加成。同时,新加坡的监管环境与国际标准高度接轨,对于追求高标准公司治理的企业有吸引力。
  • 需要权衡的挑战:尽管流程简化,但双重上市本质上仍意味着需要同时遵守两套市场规则,例如在持续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可能面临双重负担。此外,新加坡市场的流动性目前仍远低于美国,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公司还需评估,这种新颖的架构是否会被其目标投资者清晰理解并接受。

近年新交所面临优质上市资源流失与流动性不足的双重困境,这一问题已通过企业的实际选择凸显——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新兴科技公司中,出行巨头$Grab Holdings (GRAB.US)$、“东南亚小腾讯”$Sea (SE.US)$均绕过本土市场直接赴美上市,就连OSIM(傲胜)、仓储运营商GLP等本地老牌企业,也在近年陆续从新交所退市,转向流动性更充沛的市场。数据层面,据LESG统计,截至2025年11月上旬,新交所主板今年仅完成5宗IPO,这已是近年最佳表现,却与同区域的港交所形成悬殊差距: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1月初透露,今年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超320亿美元(较去年翻倍),前10个月IPO数量达80宗、募资超260亿美元,募资金额稳居全球第一。在此背景下,新交所与全球资本活跃度最高的纳斯达克合作,既是为了引入美股资金活水激活本土流动性,更是希望借助自身亚洲区域枢纽优势,成为企业对接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以“美股流动性+亚洲成长性”的组合拳,扭转优质资源流失的颓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突发!基汇资本旗下基金上海项目...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不良资产行业观研) 11月18日,市场消息,总部位于香港的房地产私募基金管...
受全球股市影响 A股跳空重挫3... 受全球“股债汇三杀”的打击,周五(11月21日)A股大盘下沉。截至终盘,上证指数收报3834.89点...
小米集团CEO雷军:欢迎大家逛...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11月21日发文称,广州车展今天媒体日,很多媒体朋友对“YU7铠甲笼式...
极米港股IPO,能否换来新估值... 赴港上市,正成为今年资本市场一个关键词。 截至前三季度,港交所受理的新股申请已高达286家,是去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