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牌失效了?法日开建的全球最大稀土工厂,外媒:有三大死穴
创始人
2025-11-22 12:38:00

自今年年初以来,全球供应链被川普搅得天翻地覆,原本幻想着用关税就能卡住中国脖子的川普,却发现中国仅用一张稀土牌,就反手卡住了美国脖子。

9月份商务部曾出台过一项稀土管控新规,川普当场破防,称要给中国加上至少100%的高额关税,本轮贸易谈判后情况才有所缓和,川普拿到了想要的稀土,但也被迫取消了所有的对华制裁。

但经过这一轮,整体西方痛定思痛,意识到自己在稀土上对中国太过依赖,开始喊着要在稀土上“去中国化”,比如今年早些时候法国日本就曾合建过一座号称“全球最大”的稀土工厂 。

目前该工厂的建造算是小有突破,因此也有好事的西方媒体称“中国的稀土牌很快就会失效”,但这事真没那么简单,因为亦有外媒指出,不管是法日建造的稀土工厂,还是西方的各种稀土替代手段,目前都至少有三大死穴。

一、稀土“去中国化”,欧洲呼声最高

德国财政部长、也是副总理的克林拜尔在本月20日结束了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他这趟行程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从中方获得“明确保证”,确保德国在稀土和关键原材料方面能继续稳定获取、供应不断。

他本人也坦白说,这对德国来说“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德国工业深度依赖这些材料,而讽刺的是,早先他还在G7那里强调“极不认同中国的稀土管控”。

虽然德国这边暂时松了口气,但对于欧洲来说,更大的焦虑没有消失。

毕竟,导弹、电机、芯片设备、电动车乃至是航空航天,这些东西都离不开稀土,而欧洲长期产业空心化,这种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以说比美国还要深。

于是关税战还没尘埃落定,欧洲产业界先慌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一边是德国刚刚因为拿到中方的供应保证而长舒一口气,另一边是欧洲各国,陪同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又在高喊着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四处找替代方案。

尤其是欧盟方面,对稀土“去中国化”的呼声最高,甚至还把稀土供应链提升到类似“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法日合建的这座号称“全球最大”的稀土回收厂,最近这段时间才重回公众视野。

二、法日打造“全球最大稀土回收厂”?

今年3月17日法国西南部的小镇拉克(Lacq),曾兴建了一座稀土回收厂,由法国 本土企业Carester和日本企业合资,还未建成,但被一众西方媒体吹成“全球最大”的稀土工厂,还称其“战略意义重大”,是“欧盟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关键一步”。

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很唬人,但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具体细节,再去考虑它究竟能不能动摇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地位。

先说规模,该工厂总投资超过2 亿欧元,工厂设计高度自动化,计划只雇用90多名员工,其余大部分工序交由机器人处理。

而未来满产后,每年能够处理数千吨报废永磁体,并生产约600~800吨稀土氧化物,其中包含一定比例的重稀土。

这座工厂对于欧洲来说,确实是意义重大,因为要知道,欧洲如今能够独立处理17 种稀土金属的工厂屈指可数,一个在爱沙尼亚,一个就是法国的索尔维,但产能有限且缺乏回收能力,这座工厂算是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这座工厂一个是为了提高欧洲稀土的自给率,尤其是重稀土,再一个是支撑欧盟电动车、风电、军工体系的长期需求,尤其是可以稳定供应镝、铽等关键元素。

目前来看,欧盟新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 2030 年前欧洲的稀土供应至少 25% 来自回收、40% 来自欧洲本地加工

而这座工厂预计是2026年秋季投效,稀土供应量将逐步提升到全球稀土供应的15%,想要完全替代中国产能万万不可能,但确实让欧洲可以不那么看中方脸色。

所以才有好事的西方媒体称这座工厂会让中国的稀土牌失效,但问题是,眼下哪怕美欧日再想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但外媒也普遍承认:这条路至少有三大“天然硬伤”和死穴,短期内根本没法落地。

三、为何说欧美的稀土“去中国化”尚有三个死穴?

西方替代方案最大的难点,其实不是缺钱,也不是缺政策,而是中国在稀土行业“卷了几十年”,已经全球对中国的稀土的依赖做成了一种结构性上的依赖。

这是西方稀土规模的死穴之一,哪怕这座工厂顺利投产,并且产能超过预期,短期内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全球稀土精炼能力约90%在中国手里,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更为稀有、更为重要的重稀土分离技术几乎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也就是说,稀土产业,中国是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的。

像美国、欧盟还有日本过去十几年都把污染重、利润低的环节统统外包给中国,原本想着让中国干最脏最累的活,结果中国靠自己的技术各界,硬生生在稀土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还完全没对手的那种。

《法兰克福汇报》直言“这是几十年全球化选择的结果,西方主动把关键环节拱手让出去了。”

而这种结构性的依赖,是最大难点。

第二个死穴是技术上本身也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开采本身污染巨大,西方现在不仅没法把污染做到最小,而且由于环境保护主义抬头,这类工程的勘查周期经常是动辄十几年,而哪怕你可以不顾污染,但像重稀土这种东西,它的矿藏尤其稀少,技术壁垒也非常高,也就是欧美哪怕不顾环保主义者们的围剿,短期内技术也跟不上。

第三个死穴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就是西方现怎么折腾,短期内他的稀土成本完全没法比,法日光工投资就用了超过2亿欧元,而这还只是开始。

首先全自动化设备昂贵,再有技术大多是从零开始,这又得高额投资,而且未来的运营成本也会非常高昂,最后哪怕真的落地,要花的钱更是难计估算,最后生产出的稀土显然单就成本就被中国远远甩开。

欧洲媒体也直白指出,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这样的工厂根本不可能与中国竞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速看】中信银行“金融+消费”... 来源:中信银行 在11月21日由中信银行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第三届“信·新”品牌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信...
市场回调期,用这方法选ETF更...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ETF万亿指数) 本周大A的优惠券大家都领到了吧~到底是牛市,促销力度比熊市...
稀土王牌失效了?法日开建的全球... 自今年年初以来,全球供应链被川普搅得天翻地覆,原本幻想着用关税就能卡住中国脖子的川普,却发现中国仅用...
美联储年内第三次降息恐难落地,...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各方都在争夺美元资产时,12月美联储...
杨散逸:备受瞩目的电商征税首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杨散逸】 今年的“双十一”相较以往不温不火,很多人说是对电商征税导致。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