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摆渡人
精研出品
破浪前行,共探财富新局
大家好欢迎收看【古今财鉴】
2025年11月,南非标准银行正式上线CIPS系统。
作为非洲首家本土直参行,这笔大额人民币业务的完成,标志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在非洲实现重大突破。
这事儿看着是单一银行的业务升级,实则背后牵连着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的深层联动。
“十五五”规划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幅前置,推进这两项工作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好的必答题。
一、双向赋能:资本开放与国际化的核心联动
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的规模已达10.4万亿元。
这个数字看着亮眼,却得放到国际货币体系里看才有意义。
美元依然占据全球外汇储备的主导地位,人民币要想站稳次中心货币的位置,光靠贸易结算远远不够。
资本项目开放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
本来想简单说“开放越彻底,国际化越快”,但后来发现里面门道不少。
我国1996年就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却一直是渐进式推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资本项目分成40个子项,现在我国“基本可兑换”和“可兑换”的项目占比约六成。
官方和市场对开放程度的感受存在差异。
官方认为只有个别项目不可兑换,市场却觉得多数项目仍有管制。
就像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准入环节对接了国际准则,但汇兑时还是要走外汇登记流程。
这种差异背后,是资本项目开放“正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特点,明确可以做的才能做,没明确的大多不能变通。
中韩续签4000亿本币互换协议,境外央行动用人民币余额超800亿元。
这些数据说明,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正在强化。
但要让更多国家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就得解决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顾虑。
资本项目开放水平的提升,正是打消这些顾虑的关键。
如此看来,两者不是谁带动谁的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的双向赋能。
二、务实路径:“十五五”期间的推进关键
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它不是简单放宽限制,而是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平衡。
“十五五”规划提出要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目标是让“基本可兑换”和“可兑换”项目占比超八成。
渠道优化是重要一步。
跨境证券投资的各种渠道正在归并简化,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接近2000亿元,2025年上半年也保持了稳健增长。
这些债券的发行,让境外主体有了更多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选择。
这种管道式开放的优化,既提升了便利度,又守住了风险底线,算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监管工具的转型同样关键。
原来靠数量控制和行政审批的方式正在改变,宏微观审慎管理和税收调节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银行外汇展业管理不断完善,对个人和企业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越来越倾向于用市场化手段。
这种转变让开放更有弹性,也能更好应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能忽视。
CIPS系统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除了非洲的南非,全球已有多个地区的银行加入。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南非标准银行的最大单一股东,在推动其成为CIPS直参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更加便捷。
市场驱动是核心动力。
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光靠政策推动,企业和机构的自主选择才是根本。
在“一带一路”和RCEP框架下,中马、中柬等国的跨境人民币收付规模持续增长。
这些真实的贸易和投资需求,正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最坚实的支撑。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都是系统工程。
“十五五”时期,两者的统筹推进既要保持改革的定力,又要具备应变的灵活。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协调配套整体推进。
从南非的CIPS直参行落地,到中韩本币互换协议续签,再到境外人民币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这些进展都在印证一个事实。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资本项目开放也不能急于求成。
两者的协同推进,需要兼顾发展与安全,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逐步突破。
“十五五”规划的部署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落实的关键。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人民币的计价、支付、投融资和储备功能将不断提升。
毫无疑问,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保持务实的态度,人民币国际化终将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