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11月21日,以“智领健康未来”为主题的2025华夏大健康产业发展暨康复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连续四届引领行业风向的标杆盛会,科技与创新始终是贯穿全程的灵魂主线。
会上,鹰瞳科技(Airdoc)董事长张大磊回顾了公司过去十年在健康监测与干预技术方面的探索,并展望了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融合带来的全新可能。
张大磊首先介绍了鹰瞳科技自成立以来专注的三项核心AI产品。他表示:“我们在十年前成立,一直致力于用AI自动发现人的健康状况并改善。”他进一步说明:“第一个产品是通过打一束光穿过瞳孔照到眼球后面的血管和神经,直接成像出视网膜照片,即可评估出心梗、脑梗、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等慢病风险,这个AI健康产品已经上市服务了3000万人。”
他继续分享道:“第二个产品是通过PBM光生物调节,把人工智能算法加工过的光信号打到视网膜上,让视网膜加工成特定的电信号,大脑收到这个信号之后,能够控制眼轴生长的轨迹。由于儿童、青少年还处于神经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通过光生物调节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这也是药监局批准上市的控制近视的医疗器械。”
“第三个产品,”张大磊补充说,“我们研发了一个能将精神和心理问题实现自动化客观测量的产品——Neuro-AI抗压能力监测。以往传统方法是通过量表来进行评估,而我们研发的抗压能力监测,通过人与机器进行AI互动,即机器呈现视觉信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人反馈信息给机器的过程中能够客观测量一个人的身体压力、心理压力和抗压能力。”
谈及脑机接口领域,张大磊指出,这一概念虽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过去进展艰难。近年来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突破,关键在于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前脑机接口更多被视为工程和材料方面的问题……但是过去几年有非常大的进展,当神经调控、生物调节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之后,能够从原来杂乱无序的信号中筛选出来真正有用的信号。”
张大磊以具体案例说明了这一趋势:“我们鹰瞳做的一项工作,是构建一种人看机器、机器看人的双向脑机接口的互动模式,通过这种互动模式来完成抗压能力、身体压力、心理压力的监测。”
对于未来发展,张大磊表达了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个人判断,在脑机接口领域,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光生物调节和人工智能加在一起会有很好的化学反应,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人脑的复杂可能超过很多人的想象。”他还指出,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脑机接口,未来需要在算法和底层模型层面进行更多创新。
最后,张大磊强调了脑机接口技术目标的演变:“过去很多年,从事脑机接口行业的人都在努力让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瘫痪患者能走路,或者让失去意识的人醒过来。现在在人工智能基础上,我们希望让每个人更健康、更快乐。我也坚定地相信,让每个人更健康、更快乐、更抗压,是当下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从业者的目标。”
张大磊表示,鹰瞳科技将持续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推动健康管理的发展,为实现“让健康无处不在”的使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