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11月,全球资本市场都在屏息以待同一个救世主,英伟达。
然而,当这份被寄予厚望的财报终于落地,华尔街期待的“强心针”似乎变成了一剂令人困惑的“迷魂汤”。
近日,美国彭博社的一篇深度报道引起了分析家们的注意。这篇题为《英伟达没能拯救市场,AI交易何去何从?》的文章,精准地切中了当前市场的脉搏,哪怕是强悍如英伟达的业绩炸裂,也无法再掩盖投资者心头日益浓重的阴霾。
如果你在美东时间周四盯着盘面,你会看到极具戏剧性的一幕:英伟达的财报一如既往地超预期,股价盘初一度冲高逾5%。
按照以往的剧本,这将是整个科技板块狂欢的发令枪。
但剧情反转得让人猝不及防。涨幅迅速回吐,收盘倒跌3.2%。这一情绪迅速传染给了纳斯达克100和标普500,大盘在短暂兴奋后迅速跳水,最终收跌。
这说明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市场对“好消息”的阈值,已经被拉高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Apeira Capital Advisors的管理合伙人Natalie Hwang一针见血地指出,单纯的“需求强劲”,已经不足以安抚市场了。在最初的宽慰性上涨消退之后,资金开始追问更尖锐的问题:美国的电力供应跟得上吗?利润率能维持吗?最重要的是,回报率到底在哪里?
只要这些问题悬而未决,单纯靠英伟达一家公司的业绩,已经无法支撑起整个大盘的信心。所谓的“救市”,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多空双方的激烈互搏。
目前的华尔街,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分裂状态。彭博社的观察非常敏锐,市场已经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阵营:死硬的乐观派和忧心忡忡的怀疑派。
乐观派的逻辑依然硬朗。他们认为最近的回调只是牛市中途的“换挡”。
在他们眼里,微软、亚马逊、Meta和谷歌这“四大金刚”依然在疯狂撒钱,而且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加上监管环境可能放宽、并购活动回暖以及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他们坚信AI投资周期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但怀疑派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也是我个人认为更值得警惕的风险点。他们担忧的不仅仅是高企的估值,更是一种被称为“循环融资”(Circular Financing)的系统性风险。
什么是循环融资?简单来说,就是巨头们投资初创的AI公司,这些初创公司拿到钱后,转身又去购买巨头们的云服务或芯片,从而做高了巨头们的营收。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创造了繁荣的假象。一旦链条中任何一环断裂,比如某家明星独角兽资金链断裂,整个多米诺骨牌就可能引发连锁崩塌。
这就引出了当前市场最大的争议点:那些真金白银究竟花到哪去了?
根据彭博整理的数据,微软、亚马逊、Meta和Alphabet这四家科技巨头,它们合计贡献了英伟达超过40%的营收,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将资本支出合计提升34%,总额高达惊人的4400亿美元。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在硬件厂商,如英伟达看来,这是确定的收入;但在软件和服务商看来,这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Meta自10月底发布财报以来,股价已经跌去了21%,微软同期也下跌了13%。
原因无他,投资者被这种“不计成本”的烧钱模式吓到了。虽然Sands Capital的投资经理认为,英伟达的前瞻指引依然超出预期5%,但对于购买英伟达芯片的下游巨头来说,如果无法证明这些昂贵的GPU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那么这种投入就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说巨头们还能靠深厚的家底硬抗,那么那些处于生态链边缘、资产负债表薄弱的公司,已经开始崩盘了。
文章中提到的两个案例触目惊心。
作为这一轮AI浪潮中的算力新贵,CoreWeave Inc.的股价本月已经暴跌了46%。
老牌软件巨头甲骨文本月的跌幅也高达24%,创下了自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
这就是潮水退去后的景象。一旦融资成本上升、变现周期拉长,高杠杆玩家往往是最先倒下的。
就连今年一度暴涨700%的存储芯片制造商Sandisk,在过去两周内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市值缩水三分之一。
半导体板块整体也在瑟瑟发抖。与芯片相关的指数在11月下跌了11%,AMD和Arm等热门标的跌幅更是超过20%。
这不仅仅是回调,这是市场在重新定价风险。
AI或许还没有凉,至少现在还没有。但靠讲故事就能圈钱的“草莽时代”,恐怕已经结束了。
华尔街现在急需看到投资回报率的清晰路径。这个等待期可能是一个季度,也可能是两个季度。但这期间的真空期,将是极其难熬的。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对AI革命进程的分歧,以及加密货币市场的动荡,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注定接下来的路会更加颠簸。
对于普通的美股投资者而言,现在或许不是盲目抄底的时候。要是连英伟达的业绩都无法支撑这场信心危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警惕那些缺乏造血能力、仅靠融资维持光鲜的AI概念股。
因为在华尔街,耐心是美德,但在泡沫破裂前夕,盲目的耐心却是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