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饰品应归为普通合金饰品,根本不能算作商家所宣称的“镀金镀银首饰”。
▲市面上的一些镀金镀银饰品可能不符合贵金属标准,还含有其他不易察觉的重金属成分。图/央视新闻
文| 辛河
戴个饰品竟患上皮炎?“银耳钉”其实跟“银”无关?
据央视报道,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接诊了几位患者,因长时间佩戴合金饰品引发了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过敏炎症反应,被确诊为“首饰性皮炎”。医生介绍,首饰性皮炎的发生与饰品的材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镍、镉等重金属成分常常是导致过敏的罪魁祸首。
央视记者随机从线上线下的20家商铺购买了21件样品,并送往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发现,在21件样品中,多达17件饰品的金银镀层厚度根本未能达到标准要求。
不少所谓镀金镀银饰品,不但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现象,还对人体健康构成隐患。这些有着美丽外表的饰品,身负“两宗罪”。对其“招摇过市”的危害,不可小觑。
第一宗“罪”,是其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问题。在多地饰品批发市场,许多饰品并非按克数定价,而是以“堆”批发,的确很便宜。在一些摊位上,手镯的批发价格普遍只有十几元到几十元,而一些耳钉的批发价格低至一元。不少商户却言之凿凿地说,其“符合标准,无毒无害”。
然而,检验报告却戳穿了这些谎言。检测发现,在21件样品中,多达17件饰品的金银镀层厚度根本未能达到标准要求。例如,一款“镀银”手镯,银镀层的厚度仅为0.24微米,远低于标准的2微米。而另一款商家宣传为“镀金”的手镯,金镀层的厚度仅为0.03微米,远低于标准的0.5微米。
除了金银镀层厚度不达标,许多商家明知这些饰品并不符合贵金属标准,却依然在合金首饰上刻上金银标识,甚至拿出所谓鉴定证书误导消费者。所谓“纯银”“足金”首饰,纯属无稽之谈。
第二宗“罪”,是其存在重金属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隐患问题。一些外表好看的首饰,可能含有不易察觉的重金属成分。例如,来自广东广州一家饰品批发市场的一副耳钉样品,虽然明确标注材质为S925银,但经过检测发现,这副耳钉表面主要成分元素跟“银”没有丝毫关系,而一级致癌物镉元素含量竟然超标9000多倍。
镉是世界公认的高毒性重金属,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超标9000多倍的镉含量,意味着消费者在佩戴此类饰品时,面临很高的健康威胁。
而商家之所以选用含镉等重金属成分作为合金材料,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加工性能较好,容易做成外观精美的饰品。此外,其不易氧化变色。
这些廉价饰品,不仅在多地饰品批发市场“扎堆”卖,在多个电商平台及带货直播间,也不乏其身影。
这一现象,凸显了规范饰品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的紧迫性。
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此类饰品市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对商家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行为进行打击。加大抽检力度,查处不合格饰品,保障消费者权益,守护公众健康。电商平台则应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筛查和审核,不能任由“问题”饰品在平台上“招摇过市”。
消费者在选择低价饰品时,也要有理性认知,避免过于追求低价而忽视了饰品的质量和安全风险。